《小众行为学:为什么主流的不再受市场喜爱》读后感1800字
小众行为学,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在当下的文化和商业发展中已经找到清晰的足迹,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有小众就有主流,为什么有主流,为什么有小众,不妨做个大胆的揣测。
【主流】在动荡,对抗的时代层面,这个时候我们对自身的关注是比较少的,压制欲望,保全生存。在不安定中渴望安定,就会崇拜强者,力求结成更加强大的同盟阵线。在这样的主流思潮下面,突出的是道德和价值奉献,是想办法拧成一股绳。
就比如说抗日战争,家国危难,个人在动荡的年代就像蝼蚁,非常弱小。这时候这个人跳起来肯定是希望加入八路军或者国军去打鬼子,即使某些思想不统一,都先要一起打鬼子。
现在网络上很多地域黑,但是说到打日本人,就显得格外团结。中国近代文化氛围里,不管多么喜欢日本的产品,对日本人仇视依旧是主流的思潮。
【小众】在和平,繁荣的时代层面,这个时候内心深处是不必太担心动荡和生存的。这时候对于主流思潮的一成不变是难以满足内心蓬勃的私欲,对自身存在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是需要在安定中渴望不一样的刺激。但是个体力量太小,即使反对主流思潮,还是渴望有自己的同盟者,形成自己的小群体。在这样的小众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
比如说现在的社交软件,很多人喜欢在上面找存在感。没有一致对外的方向,注意力还是需要释放,当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够关注到自己。有的人欲望容易满足,有的人欲望非常强烈,当自我存在感难以被满足,就会寄托于社群和偶像。
比如说我们都喜欢成龙,都是成龙的粉丝团。因为我也喜欢成龙,加入了成龙的粉丝团,找到了组织,伙伴们开始认同自己,我在这里找到归属。粉丝团的力量比我自己的要大很多,能够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互联网是一个催化剂,让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信息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同伴之间的距离。我不只是成龙的粉丝,我也很喜欢张国荣,喜欢刘德华,喜欢吴亦凡,喜欢鹿晗,都可以,我的身份不只是一个标签,不只是对明星,我还可以是足球俱乐部的,茶艺协会的。
当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享受自由带来的乐趣,不再满足于单一文化主流的控制,也不再满足于一个小众文化群体,而是享受和平社会给文化多样性提供滋润而带来的丰富的变化。
我不再满足于只是听流行音乐,听周杰伦,当我听到民谣的时候,我觉得民谣也很棒。爱听民谣,也成为我跟身边朋友不太一样的标签。有些人跟我一样,我在享受跟他们交流民谣乐趣的时候,也依旧享受我其他标签带来的差异性。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讲得核心不是优胜劣汰,而是适者生存。生物的演化是多样性的,没有确定的方向。为什么不是优胜劣汰,我们比大猩猩高级,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类人猿都成为了人类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劣,只要是适合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再多的多样性都会被保留下来。即使在地下岩浆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依旧有细菌生活。
演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的多样性,从商业角度来看,大企业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胃口越来越难把握,每个时代有流行的,但都很难有流行很久的。曾经的大众慢慢变得小众,而一些小众文化的受众,也在慢慢变大。
未来就像是有若干个文化的节点,而围绕在这个节点周围的热情,又是存在着极大不确定性的。我可以这几天很喜欢民谣,也有几首我很喜欢的歌曲,但是过段时间我可能喜欢流行音乐了,但并不代表我不喜欢民谣了,如果有新的不错的作品我还是会回来。
我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但我不会一直重复播放,我可能去看开心麻花的电影,去看网剧,但是如果星爷有新的好作品,我依旧会回来。这就是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里,对于商业的启示,是没办法借助于大数据+私人订制来解决所有问题的,这两者只能是一个辅助的工具,最核心的还是品质和品牌。
品质在我的理解里就是优质的产品+优质的内容,至少不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就像我总不能买个手机电话都听不清楚吧。
品牌在我的理解里就是一定的受众+独特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我既需要群体,又需要跟群体外的人区别开来。
做的比较聪明的像宝洁公司,就营造了一种品牌生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打造不同的细分品牌并且不断更新迭代。我想去屑可以买海飞丝,我想要柔顺可以买飘柔,海飞丝有柠檬味也有薄荷味。
时代在变,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这是我们每个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