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_5500字

《经济学思维》读后感5500字

其实绝大多数人对经济学是有重大误解的。一般我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教人赚钱的学问。而事实是,经济学真的跟赚钱没什么关系,甚至于跟钱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是一种解释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和哲学差不多。本书之所以起名为《经济学思维》,大约是作者想运用经济学知识为我们分析身边的现象、政策……当你拥有经济学思维,你的选择决策就会更明智一些。
当然,本书700多页(微信电子书),其实分析解释的对象很多,而我作为一个看本书前经济学0知识的人,吸收也十分有限。仅记录这有限的吸收了的内容吧:
一、学会几个新词
1、默会知识。我的理解,就是不会进行书面记录、传授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成语“言传身教”的“身教”部分。举例来说,作者认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好处在于,市场经济的默会知识进入了中国:办一个企业,应该需要哪些监管、走什么流程;管理一家企业,应该有哪些方面;最起码,作为一个合格的雇员,你应该要守时、守序,有业绩。最后一点在今天的我们听起来特别奇葩,“这是要说的吗”,对默会知识就是那些“不用说当然应当知道并且遵守的知识”,而你无法想象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工人,真的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意识。不信,你看看年代小说你就知道了,我最近看的《小姨多鹤》里就有。
2、贴身环境。环保在今天是一个很时髦而且正确的词汇,假如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基本上等于是“爱地球”的优等公民。可是,在我之前读的《创新力社会》里,作者对环保主义者大加鞭笞,认为他们是科技进步、人类文明的阻碍力量,并且,最终,他们也阻碍了环境变得更环保。其论证过程不作赘述。而本书与之呼应的概念就是“贴身环境”,也就是作为一个人,你每天生活用的水、吃的东西、呼进去的空气这些围绕在你身边,一没有你就会死的小循环。
而实际上,环保主义者宣扬的是大环境,而毫不在意人类生存的贴身环境,其结果是,大环境不知道会不会变好,而小环境却变差,导致人类的寿命缩短。
比如,作者举例在非洲一些地方,人们生活的状态看起来很“环保”,他们捡牛马粪来生火,没有工业加工和污染吧?但这些牛马粪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PM2.5达到致癌的浓度。这些“环保”的非洲人的“贴身环境”糟得一塌糊涂。所以,假如我们真的回到过去,那种没有工业没有科技状态下的农耕甚至于狩猎式的生活方式,人类一定会死得很早。我们,明明都是工业和科技的受益者,却因为没有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和思辨能力,被环保主义者蒙蔽,端起饭碗骂娘。
进而,你下次在质疑食品安全,企图购买“野生”、”纯天然“、”零添加“食品时,需要打个问号,这些没有经过现代工业严格监测、按工业标准流程生产的东西,真的如它宣称的那样安全健康吗?
二、掌握的几个技能
1、读书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一要读整本书
书的结构和知识论证过程,反映了作者的思考方式。只看结论和观点,是不可能掌握思考方法的。不掌握思考方法只知道观点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刻舟求剑”。理论的使用条件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只会把那几条观点反复背诵,是培养信徒的方法,不是传授学问的方法。
二要带着问题去读书
知识性书籍都有要回答的问题。事先知道某书的问题情境,知道它在该学科知识谱系中的位置,这样读书,不但乐趣无穷,而且,每读一本书,就会有明显的知识收获。在你的头脑中,知识不再是一堆无意义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批判——反思——再批判的线索清晰的知识树。
三要与人讨论
看懂听懂,和讲出来让别人懂,这中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哪。很多时候,所谓看懂听懂,只是在你脑子里形成一个模糊的并不连续的“理解链”。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坚实可靠是很成问题的。当你必须用语言对别人讲出来时,其中薄弱的、缺失的环节就会暴露出来。
三不要:
一不要有哀怨心态
有人读了不少书以后,就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别人应该尊敬他,他应该被重用,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如果这一切没有实现,那一定是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其实,读了很多书之所以还处在“被埋没”的状态,是因为他没有给别人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得到别的赞许和别人掏钱买你的服务,这之间的差距,想多大就有多大。
一个人被哀怨情绪控制,就失去了读书的平常心和客观理解力。读书对于他不再是接受信息的方式,而是排解郁闷打发时间的手段。他的关注点,已经从书中的内容转变为别人看待他的目光。读书的姿态而不是书中的信息,对他更加重要。更麻烦的是,因为哀怨,他失去了反思自己的视角。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二不要玩物丧志
围绕着读书,文人们鼓捣出一大堆附属品,把玩品鉴不已。况且,书本身就有无数可把玩之处:精装平装、软硬封面、开本大小、版式设计、纸张质地……这种癖好,无可非议,甚至颇为雅致,没什么坏处,但如果以读书获取信息为目的,这种过分的“玩物”很可能是“丧志”。抗拒电子书也属这一类。虽然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在某些方面不及纸书,但在便携性、易储性、查找便利性、共享性、内容可检索性、手持轻便性等方面,纸书体验远不如电子书。更重要的是,电子书占优势的方面,共同点是有利于信息流通、储存和分享,符合信息时代的大方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为了把玩那一束纸。
三不要只读书不知现实
知识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地方,书籍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由于书籍固有的特点——用书面语表达、前后连贯一致、观念系统而完整、有明确的概念体系等等,于是,那些不稳定的、转瞬即逝的、碎片化的、难以明确表达的、尚未用语言文字系统总结的大量知识就无法出现在书籍中。如果一个人只读书,很少参与现实社会,他就无缘获取后一种数量更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只具备书本知识,缺乏现实知识,不但办理实际事务时比较低能,还必然形成对世界的扭曲认识。换个说法,就是缺乏现实感。缺乏现实感的人,如果从事完全抽象的领域,比如数学、计算机、棋类等,还问题不大。但大多数领域都不是如此高度抽象,这也是为什么会有15岁的天才黑客,却不会有15岁的法官或人事经理。
因为大量知识不以语言文字 的形式表达和记录,所以,这种知识你无法通过读书来获取,你只能投身现实,用各种面对面长期接触的方式来习得。书本知识的作用在于为你打下基础,少走弯路,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高效地在现实中学习,但书本知识决不能代替现实知识。
2、定价的几种方法
与价格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成本,假如你的价格还覆盖不了成本,那么这就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这是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而成本其实有两种: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听起来很专业的样子,实际上就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何谓沉没(固定)成本,就是不管你生产多少的产品,只要一生产,就固定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设置机器的成本;而边际(可变)成本,就是随着你的生产的增加而浮动的成本,比如你印一本书,刻版费用为沉没成本,而加印所产生的纸张、油墨、装订费用就是边际成本。
而定价,重点需要考虑的是边际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创业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投资边际成本为零的项目。
一是利润最大化定价法。这需要对价格与销量间的关系有精准的了解。比如一个产品成本是500元,卖1000元的时候销量是5万件,卖1200元的时候销量是4万件,卖1500元的时候销量是3.5万件,卖1800元的时候销量是3万件,卖2000元的时候销量是2万件。那么定价应该是多少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呢?可以画个图表,卖1000元利润是2500万,卖1200元利润是2800万,卖1500元利润是3500万,卖1800元利润是3900万,卖2000元利润是3000万。用利润最大化定价,就应该卖1800元。
二是分割市场法。这是由需求下降曲线形成的一种”一网打尽“的定价法。所谓需求下降就是说当价格每抬高一次购买需求就会下降。但是,人的购买承受价格是一个区间而不是固定的点,比如对一件商品,我觉得100元到150元之间我可以接受,而别人可能觉得200元以下都能接受,那么作为卖方,最好是150元卖给我、200元卖给别人,进行”看人下菜碟“的定价法。如果说讨价还价是交易价格不透明下的分割市场的话,透明价格下的分割市场定价法是不是就要高级的多?生活中就是KFC和M家的优惠券政策。为什么会有优惠券这个东西,就是分割消费者,有愿意花时间去折扣价购买产品的,有不愿意花时间愿意花钱买时间的以全价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这不是在透明状态下一网打尽了吗?而商家则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三是低价甚至免费占领市场法。有些产品当竞争多的时候没什么利润,但当你成为市场独大只此一家,或者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而更换其它产品成本又很高时,就非常适合用这种策略。比如银联,刚开始的时候在各个消费点刷卡免手续费,到国外也布这种刷卡网点,让你习惯带银联卡到国内外消费,这时它形成了规模效应,而因为你不可能同时开很多国外卡将钱放在不同的户头里,你会懒得为了一点点手续费再新办MASTER卡,这个时候,转换成本就形成了。然后,银联占领了国人到海外消费的支付市场,它就可以开始收费了。所以,如果不是有支付宝、微信横空出世,银联真的是可以要我们方就方,要我们扁就扁,而两家电子支付也正在国内外迅速布点,有竞争肯定是好事。
而免费派送占领市场法比较适合那些边际成本低,甚至为零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因为低价免费一开始肯定是烧钱补贴消费者的,如果边际成本高,你占的市场份额越大贴的钱就越多,很可能,还没等占领市场自己就倒在黎明前了。
三、弄明白了一件事
为什么要坚持自由贸易
先来看看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天真的设想吧: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结果,鲁、梁等小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亡,齐国渔翁得利,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这战略战术,看上去是不是特别合理?可操作性是不是特别强?而且齐王这还不是阴谋诡计,而是历史票友们特别推崇的阳谋,颇有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然而这不是史实。都不需要去查阅《史记》,因为齐王真要敢这么干,不用等秦国出手,齐国自己就得崩溃。而齐王的计谋要想得逞,那齐国上下,以及其他国家的君臣,都得是任人摆布的木偶才成。
如果齐王真发布了命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首先,齐国的臣民们得变成木偶,不折不扣地贯彻齐王的“国家战略”。甭管土地合不合适,一律种粮食。而鲁国梁国这边呢?也像木偶一样,看到养蚕有利可图,把农田都废了改种桑树。这第一步战略算是完成了。
这样持续几年,不仅在齐国和鲁国梁国培养出很多粮农和桑农,还会在几个国家培养出专做粮食和丝绸贸易的商人。接下来,齐王开始执行第二步战略:禁止穿丝,只能穿布,同时,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按计划来说,小国土地都种桑树了,自己没有粮食,于是就面临饥荒。
但事情真的会这样发展吗?李子旸分析说:命令一旦执行,齐国所有关于进口、生产、销售丝织品的人立刻全都失业。粮食停止出口,都转向国内市场。齐国国内粮价大跌,农民收入暴减。所有从事出口粮食生意的商人也全都失业,生计无着。农业商业萎缩,税收大幅减少。
再看鲁国和梁国,真的会像齐王设想的那样大乱吗?除非当时只有这三个国家,否则这两个国家完全可以向别的国家进口粮食,把丝绸出口给别的国家。你齐王管的了齐国,你管管秦国、楚国试试?假设只有这三个国家,一旦粮食封锁,走私就会盛行,就算齐王派军队镇压走私,到时候军队都得参与走私,诱惑太大了。
同时,齐国国内农民失去收入,商人没了工作,而且那时候的商人,谁背后没有个贵族集团撑腰,所以结果就是,齐王的计划把齐国上上下下全给得罪了。等待他的,就是造反:“吾既不得活,汝先死可也”。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这才是故事的真正结果。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结论是,贸易战必然会危害双方。
而中外历史上,也真的存在过这样的“齐王”——
拿破仑的名号,肯定是要比最著名的齐宣王还要大,然而这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却犯了和“齐王”一样的错误。甚至可以说,毁掉拿破仑帝国的,不是那场莫斯科远征,而是他的“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始终把英国看做是他“制霸欧洲”的主要敌人,为了切断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拿破仑甚至不惜远征埃及。而著名的“大陆封锁政策”也是为英国量身定制的。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匮乏,很多物资都需要进口,而英国则靠工业制成品予以交换。在拿破仑看来,只要把英国和大陆的往来切断,英国就变成了一座孤岛,缺衣少粮,时间一久不攻自破。
可问题是你封锁不住啊。就像前面我们说的,贸易战必然危害双方,英国固然需要大陆的农产品,大陆这边也需要英国的工业品啊。你这一封锁,两家遭殃。一开始,很多国家都阳奉阴违,继续跟英国暗通款曲,怎奈拿破仑太能打,几轮镇压下来,各国纷纷屈从。然而政府屈从了,民间却不屈从,于是走私贸易四起。试想这漫长的海岸线,拿破仑也鞭长莫及。结果就是,大陆封锁令给他自己带来的乱子,比给英国带来的多得多。
而给大陆封锁令致命一击的,是俄国。那个时候的俄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不与英国做生意对它打击很大。俄国必须“通过海上贸易,把自己的原材料产品输往当时的主要市场英国,才能获得金钱。”所以他们到了1811年就公然违背拿破仑的封锁令了。口子一开,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就算是破产了。要想继续封锁英国,就得让俄国就范,这就是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的原因。和一百多年以后的希特勒一样,拿破仑的大军败给了俄罗斯的寒冬。
套用那句描述历史的老话,当拿破仑制定“大陆封锁政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的败亡。李子旸说,那些打算发动贸易战的政客,最好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是否承担得起这种可能巨大无比的代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