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读后感1100字
“时间先安顿我们,继而又迷惑我们。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实我们只是安然无恙而已。我们以为自己很有担当,其实我们十分懦弱。我们所谓的务实,充其量不过是逃避现实,绝非直面以对。”两天时间读完了巴恩斯的《The Sense of an Ending》,陆建德在序言中说这是一部回忆之书。从回忆开始,以回忆贯穿了整个故事,巧妙之处在于,身处不同的时间,获得不同证据,回忆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特别是主人翁托尼自我评价为温和,在他的记忆里,在他对前妻的讲述里,他为自己前女友和好友之间的相恋送去了祝福和告诫,但在若干年后见到他自己亲笔写下的信件,却发现充满了平庸的恶毒与诅咒,于是他认为不可动摇、确实无误的记忆开始出现裂痕,他开始试图拨去蒙蔽之土,找寻真实的记忆和自己。
回忆,是啊,该死的回忆,亚里士多德说它“是灵魂的一部分”,奥古斯丁说它“是藏于深邃洞穴的东西”。这就是它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吧!巴恩斯认识到其中的微妙,他用这个故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们多久才跟别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又是多久会对其调整、修饰,甚至巧妙地删剔?年岁越大,周围挑战我们的讲述的人就越少,很少有人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未必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仅仅是我们讲述的关于人生的故事。是讲给别人听的,但是——主要是——讲给自己听的。”
文学总用极端的例子照见我们自己,读完开始有点儿思考,回忆和自我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回忆是记忆的终结吗?回忆让我们沉浸在或美好或懊悔的环境中,同时又在充当什么角色?是客观的评估,还是自我逃避的工具?在用回忆认知自己的时候,对照的标准又是什么?
回忆是属于记忆的第三步骤——“识记,保持,回忆,再认”。那么讲述无疑是再认的一种,也是最简单最不假思索的一种,在现实生活里除了讲述,其实少有契机对自己的回忆进行再认,讲述啊,只是一个草草的句号。
“再认”中的“认”,我觉得包含着自我认同的部分,赵汀阳说:“自我认同在本质上都是自我表扬,但偶尔也会有情景性的自我贬低,比如说为了逃避承担责任或者为了减轻心理负担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护。”把回忆变成自我评估的工具之一,而不是自我认同的手段,这需要后天的努力与客观。主人翁托尼不就是一直这样满意着自己吗?
那么评估如何尽可能的准确,标准或参照物会显得尤为重要吧!一个在金钱、时间、精力等方面都很吝啬的人,可能会因为标准只是葛朗台,却误以为自己是水泊梁山的聚义弟兄。标准可笑一点又何妨,这是一种高贵的谦卑。山多尔说:“你问什么是真相,如何能够痊愈,并且学会快乐的方法是什么?我告诉你,亲爱的,我用两个词就能说清楚:谦卑和自我认识,这就是全部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