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第2版)》读后感900字
读了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大概就是——当我不是我时,你还会爱我吗。(以下涉嫌剧透)
文中的男主是因为脑部中枪,移植了当初开枪打他的犯人的脑片,于是慢慢性格开始改变,所爱之人开始改变,而原有的灵魂逐渐被吞噬,人格发生重叠和转换。基于东野圭吾的叙述,这个“脑片来自于谁”的悬疑很早就能被读者猜到,而后面该如何去讲故事?
即使脑袋被吞噬、即使装的慢慢的都是愤怒和憎恨、即使想报复这个社会,我还是想念原来的自己啊...那个懦弱、善良、不敢杀鸡、不敢见血的柔弱的成濑纯一,而不是现在这个进击地、易怒地、爆发地、仇恨世界的京极啊。
所爱的女人,雀斑都看着碍眼;世界忽然从一个简单1+1=2的规则中掉入到暴力和憎恨中——一小块脑片对整个受体大脑的吞噬,不仅表现在作画等技能,还有灵魂和感受。
于是乎,这个命题给予我们——当你不再是你,你还爱自己吗?别人还爱你吗?
姑且不说移植脑片这么个医学事情,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细胞都在更新代谢,N年以后全身细胞进行更新换代后,你还是你吗?即使神经细胞处于末端分化阶段,受损后的增殖和分化,你还是你吗?脑=记忆=人=活着吗?到底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活着更重要,还是记忆更重要?我们之间的差异在于灵魂的不同亦或者记忆的不同?
假设记忆被移植,是不是即使样子一模一样,而我们却迥异?
对于神经科学的研究,我们还只是停留在最初。如果说记忆和感受是个体化,但现阶段科学研究中,敲除某个和抑郁症或自闭症相关的重要基因,真的可以在猴子身上模拟出抑郁和自闭的表现——即使猴子没有经历重大创伤,这么看来,好似精神症状可以被物质化的基因所调节;然而细细思索又有哪里不对,如果将所有的经历都归咎于某几个基因的重拍或调控,那么记忆又占了哪里的比重?
所以,神经科学、脑科学在我心里一直占有极大分量,这不仅只是一门医学科学,更重要是它接近于探索哲学和人的本质、活着的本质。
如果懒得思索这么多,这本书可能从情节上并没有那么吸引人,还是不如《白夜行》写的令人唏嘘不已。但对于我来说,启发我的思考,本书还是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