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2000字
当我们在学《论语》时,我们在学什么?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阅读是不能脱离读者的,而不能承当这个阅读的读者是没有阅读的,只不过是看一些文字符号而已。
回忆一下,初中学《论语》时,那句人人皆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论是读书时老师教的,还是大多《论语》的注释,甚至百度一下,百度百科都把这句话译为:“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现在,抛开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再来看看“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有没有哪里不对?「学过的内容我常去温习」这件事有什么可愉快的?
我们的教育,有时会让我们越来越远离事物的本质。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书中这样说道:
愚蠢常常不是因为智力不及,而是选择不去运用智力。也许因为利益,也许因为懦弱,也许因为“温暖的合群”,或者干脆因为懒惰,一些人选择荒废甚至屏蔽智力。
论语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劈头盖脑的三句话,仿佛好无道理,又好无来由,凭什么成为中文第一书的开头?
这三句话只是一句话,这是一个整体,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概括。是大纲和框架。
“学而时习之”,什么是学?谁学?学什么?学了能成什么?首先,这“学”前面就少了一个主语。
不解决这个“学”前面缺少的主语,是不可能明白《论语》的。
谁学?
上面提到“学”前面就少了一个主语。主语就在这句子里,就是“君子”。
何谓“君子”?“君子”就是要成为“君”的人。“君子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君”。何谓“君”?“君”就是“圣人”。
当你打开《论语》,当你要学《论语》,你首要明白的是,你最终要通过《论语》而成为“君”,成为“圣人”。如果没有这个志愿,那就没必要看什么《论语》。
进入《论语》之旅的前提就是,要立志成为“圣人”。
什么是学?
整部《论语》,整个儒家学说,就是讲述如何从“君子”“学而”成“君”、也就成“圣人”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有所谓“学”的问题。
“学”的主语解决了,那“学”的宾语是什么?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什么才能成就“圣人”?
千古以来,基本所有的解释都把这“学”当成各种一般技能、学问的学习了。《论语》归根结底是探讨儒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成“圣人”。
因此这里的“学”不是一般教育意义上的,而是:“闻道”、“见道”、“学道”,“学”后面的宾语是成“圣人”之道。
怎么学?
一、听。
“学”,首先是“闻道”,不闻无以学。
二、看。
“见道”,所谓眼见为实,不能光听别人说这行业有前途,就盲目投资。把这一切都见到,看明白了,才可以去“学”,这样才有信心,才有目标。
三、对照。
“学”,不是一个人的瞎修盲练。和“学”同源的是“校”,也就是“效”,就是“效法”。
四、校对。
“学”和“效”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地“校对”。就像一块表,按报时调好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地“校对”,表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校对”,就不光光是“对照”“圣人”理论,而是必须针对现实,脱离了现实,就无所谓“校对”,也无所谓“学”了。
“学”字的完整意义就是:
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只有这,才勉强称得上“学”。
问:谁学?
答:君子。
问:学什么?
答:成“圣人”之道。
问:学了能成什么?
答:“圣人”。
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得其神,而其神不在字符中,是文章的整体,如同中医,离开了整体的字符是没意义的。
缠中说禅的文化宝藏
对《论语》的新解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新浪博客「缠中说禅」。这个博客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真正有价值的好东西,往往不被大众所知。
「缠中说禅」的主人叫“缠师”,熟悉他的人大多在金融投资领域,这个千古奇人留下的宝藏不仅限于他的「缠论」和「论语新解」,他说,知识属于全人类。
缠师说过一段话:
人,生而受骗中,你的文化、生存前提都构成你生命系统的所谓公理。而公理,往往就是骗局。
人生,真要活明白,前面30、40年,都要破这骗局,当然,有历史以来,真能办到这事的人,估计也没几个。绝大多数的人,不过在受骗中终其一生。
现代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过首先都是耳食之辈,最终选择了一种信的东西,然后如抽鸦片一样一生了。
缠师是一个千古年来伟大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一切看的太明白,想的太明白。
缠师又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看透人的愚蠢和局限,却又渴望,人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知识得到智慧,超越人本身。
他在博客中写过一段话:
祖国对于本ID来说,更是这样的土地,本ID心甘情愿地把肉烂于其中,把骨化在其中,即使把所有的鲜血只去浇灌其中一朵花朵,让她能在一个并不光明的清晨,开得更加娇艳,本ID也心甘情愿!
作为我个人来说,能做的仅仅是智慧传承下去,哪怕只有1%的人能看到,得到一点点启发。
一个人曾从一条溪流中舀取一帽子那么多的水来,这能算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