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400字
小学六年级就翻字典硬将《三国演义》看完了,然而《红楼梦》多年来几经拿起,都觉索然无味,即便看进几章,也是过目即忘。近日实觉无聊,试着翻阅竟也看完了(这应该得益于电子书不用翻字典查生僻字且此书注释详细的原因),毛主席曾点评道:红楼梦没看五遍,就不用评论了。但我想,倘若看罢全书一点想法也无,恐怕也有负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吧!因此也就写一点感想,无论对错深浅,只忠于自己的理解。反正也没几人看
其实现在我仍觉书中情节很无聊。首先推动剧情的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或是节日,然后无非就是设宴、喝酒、行酒令,看完全书,应该认识了将近二十个行酒令吧……再者许多人物都是一气就病、一病就死,忍不住想吐槽,这富贵人家的身子怎么比咱贫民还娇弱!敢情平时吃的人参补品都是假的吧……而贾宝玉生于万花丛中又风流多情的设定,更让人怀疑是后宫YY网文的套路……然而,曹雪芹愣是凭着一身才华将这些世情琐事描绘的的引人入胜流芳百世。他是作家、是诗人、是画家、是医生、是厨师、对社会百态风俗人情更是知无不尽,尽无不祥,虽是写四大家族的兴衰存亡,却包罗万象,一个朝代的社会风情面貌,如同一部默片生动的浮现在读者眼前,行文的凝练隽永,更让我时常不舍轻易翻篇,记得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看鲁迅的小说。正是因为这种笔劲,书中虽有不少荒诞的鬼神之说,读来却令人感觉浑然天成,仿佛真记实传一般。而对人物心理与举止的刻画入微,更是立体形象的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多少年来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或饱受争议。这里,我想单独谈谈对潇湘妃子林妹妹的感想。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对林黛玉的印象就是刻薄敏感、多愁多病、聪明伶俐,并将她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去批评。可是不知又有多少人想过形成这个性格的原因呢?从小体弱多病,而又家道中落不得不寄人篱下,虽有贾母疼爱,然而面对日渐没落最后杳无音讯的家境,试问她又怎么能无动于衷呢?本以为遇到知心的贾宝玉可以托付终身,偏偏却是个风流多情且软弱无主见的人,她又怎么能不敏感失落?聪明如她,又怎会想不到贾家断不会娶体弱多病命恐不久的她作为媳妇,也曾想断了痴念,表面故意冷落,然而心里却依然自欺欺人的殷切盼望,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她又怎么能不无奈伤怀呢?可叹世人只看到她的多愁善感,又有几人读懂她的至情至爱……
最后再谈一下后四十回的续作。不妨先分享一个速读法……那就是一页下来每行只看中间几个字,两侧内容全靠脑补,看完一页后不懂再倒回去看看。这种方法对于拖沓言之无物的文字读来特别畅快。我写的这些应该也适用于此法……前面八十回用了三十五多个小时看完,后四十回只用五个多小时……撇开文笔不谈,几个主角的描写就足以令人磕碜了。伶牙俐齿的王熙凤变的口不择言了,体贴入微的贾宝玉变的毛躁神经大条还有一阵变成白痴,一向钻牛角尖的林黛玉竟然第一次开口宽慰别人了……我只想说续写的你最好按紧曹雪芹的棺材板……若说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贾母疏财、林黛玉焚稿、花袭人嫁人这几处还是挺感人的(好吧其实我心里还是认为曹雪芹会写的更好)。说实在话,其实也挺感谢高鹗(据说不一定是他续写的)辛苦的为曹雪芹填了那么多坑吧,给了此书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人都说,不读红楼梦,是人生一件憾事。可读罢这残缺的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多添一件人生憾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