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读后感1300字
《即便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小沙粒,也不能丢掉梦想和勇气》
《沙丘》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代表作品。这部出版于1965年的科幻小说以及后来出版的“沙丘系列”构成了为众多科幻迷所熟知的“沙丘世界”,并且,它还获得了1966年颁发的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构想了一个名叫厄拉科斯的星球,这里有人们梦寐以求的稀罕之物“香料”,因此这颗星球成为人们相互争夺的地盘。但是,这颗干旱的星球还有另一个名字:沙丘。
缺水、高温、到处皆是茫茫黄沙,人们必须靠着散发着酸臭气味的“蒸馏服”来收集体内的水分,靠着这种对水分的循环利用,才能在这严重缺水的星球上维持生存。沙丘上还有一种名叫“沙虫”的生物,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去人的生命。在这个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星球上,上演着一幕幕权谋和凶杀的大戏。人人内心都装满了恐惧,而仇恨则是家常便饭。在这里,水是最珍贵的财富。为了克服缺水和高温,人们使用各种高科技先进装备,然而,人类对水的渴望是一种本能。高科技也并没有改变人类的这种本能。
少年保罗,本是公爵之子。身为爵位继承人的保罗在父亲死后,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特殊的身世背景和成长环境,他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智慧和能力。属于那种少年老成的类型。因为他要走上复仇之路,就不得不让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况且,他还要与残酷的宿命对抗,且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要放手一搏。
这个故事,绝不仅仅是落魄贵公子复仇那么简单。它结构宏大,涵盖了生态学、政治学、宗教、历史、哲学等内容。在这个极端环境中,人性中的各种弱点更频繁地暴露出来。而那些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则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动人的存在。人们不只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还在主动地改造地貌。即便这个改造过程非常缓慢,但美好的那天总会到来,“会有露天的水域、高大的绿色植物,人们不用穿蒸馏服也能自由自在地行走”。在茫茫宇宙中,人类不过是微小的沙粒,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该丢掉希望和勇气。人总得相信点儿什么,才能在困厄之中不绝望。
《沙丘》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渺小,但渺小的人类却也有着强大的心灵。背负着使命、被视为沙漠世界救世主的保罗,他虽然是公爵之子,看似有着高贵的身份和优渥的生活,可他的成长道路却艰辛无比。可是,即便宿命的安排给他带来了诸多磨难,他依然不曾退缩。或许,他有过怯懦和茫然的时候,毕竟他那时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之后,这个少年迅速成长起来,他变得坚毅果敢,他坦然面对内心的恐惧并学着战胜恐惧。他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
关于这部作品,历来有着多种层面的解读。既可以把这个故事看作是少年成长为超级英雄的历险故事,也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的揭露,当然,作者在故事中对沙漠世界绘声绘色的描述,也可视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但,它更是一部激荡着梦想和勇气的交响乐。结合着《沙丘》这部作品坎坷的出版过程(在遭遇了二十多次退稿之后,终于被奇尔顿公司收下),我们更应该坚信梦想和勇气给人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