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全集)(全新修订版)》读后感1100字
半年读完这部巨著。随着全篇通读,解答了内心的两个疑问。
一、为何战国初期所有国家都力行改革变法,没有后世种种“祖制不可变”的守旧意识,真的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造成文化风气开放使然吗?
非也。战国大争之世,从魏国李悝吴起变法造成魏国独强于战国初期看,各国君主看到了因循守旧必落后灭亡的危机,变法改革是为不得不变。变法中永远有既得利益团体的顽抗,新旧势力的力量强弱、国君变法意志的强弱,造成了只有秦国变法是深澈不流于表面的,加上几代国君对新法的坚持,才能解释为什么在战国末期会形成只有秦国法令严明、君贤臣忠,而其余战国皆昏聩无能。此时天下也确实心向强秦一统,心向秦法开明。
二、一统后的秦国政权是否行苛政暴政,强征暴敛导致天怒人怨,民不聊生以致举国揭竿而起,政权迅速崩溃?
始皇帝是雄才大略的。在灭六国的同时,始终不放松对北部匈奴的防御,与王翦同为上将军的蒙恬未参加一场灭国大战,钉在九原守御匈奴,且一战将冒顿逐至狼居胥山,北海以北,比霍去病尚早百多年,为华夏民族的生存建功。灭楚后考虑到楚国对南海(岭南)的虚名管控,让王翦率三十万大军常驻南海,迁入观众数十万人口,文明影响南海,立志将南海百越融入华夏而不使其脱离中国。并在晚年意识到六国复辟暗潮时密嘱赵佗不管中原乱象,封闭修建的中原南海大驰道,维护好南海。赵佗在秦末乱世未入中原,依旧维持华夏文明对南海的统治和文化同化,自立为南越王,但在汉初一心归附中央政权,难道不是坚持始皇帝嘱托的缘故?
一天下后举国忙碌: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全国新建大驰道(高速官道),拆除疏通六国互相为害的大坝水利工程。百姓苦,但这些徭役工程非为皇帝个人享乐,百姓愿意。而以张良为代表的六国旧贵族屡行暗杀煽动复辟,以孔子九世孙孔鲋为首的儒家士子高居庙堂而不思推行国家法令,主张复古王道人治,暗中勾结复辟势力,逃官弃国。始皇帝后期看到乱象后决心在大工程结束后宽政养民。这时他薨了,扶苏太子未立,遗诏未写完,赵高李斯人性大变,这些他顾不上或想不到的事,让帝国在一年后就分崩离析。
汉初全面承袭秦制,面非秦而事推行,对确立整个华夏文明的基础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秦朝驰道对于战时后勤补给的保障,卫青霍去病怎可能如此顺当地逐匈奴于漠北,保大汉之太平。然而随着历史的流淌,对秦的不熟悉以及独尊儒术后儒家对秦的历史偏见,形成了”苛政猛于虎”的深刻印象。让人唏嘘。
作者身为陕西老秦人后代,用了十余年写就此书,希图为大秦正名。对史料的详考,还原历史画面,只这一万四千多页文稿数字,已让人钦佩。而在韩赵燕魏楚齐每国灭亡后对国家历史的描述和国家性格形成的分析,与秦国秦朝一样震撼。
大哉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