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插花地册子(增订版)》读后感_2900字

《插花地册子(增订版)》读后感2900字

这是止庵的阅读和思想成长史,作者记述了自己从小至今的阅读历程,那些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和哲学,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正如“插花地”乃 “飞地”、精神“异己”之谓,作者的好恶只是止庵的“我”,可能颠覆“我们”记忆中教科书的定论。

几点自省和启示:书还是读得太少,要像作者一样大量地阅读,时时处处读、一遍一遍读、系统钻研读;借鉴作者的做法,从史和论着手如文学史、小说诗歌理论,从止庵读起,从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纳博科夫等开始,一个一个作家一类一类作品地穷尽;自我教育很重要,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比如作者所有的人文社科知识都得益于自学,学医五年、行医一年半,最后以读书为志业也很好。

好好读书吧,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暂者以本书为指南。

※增订版序

*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而《插花地册子》所记录的就是这一过程。

*读书之为一种自我教育,正是对于规范化和同质化的反动。

※原序

*从前写过一段话:“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是一件事的话。”

※第一章 小时读书

*童话的一极是“野蛮”,另一极是“诗”;前者可以格林兄弟搜集的民间故事为代表,后者可以王尔德创作的《快乐王子》为代表。《安徒生童话全集》则介乎二者之间,亦不妨誉为集大成者。

※第二章 创作生涯

*远行一趟,自然长了不少见识,但在我却另有一番重要意义,就是引导我开始了创作生涯。

※第三章 师友之间

*作诗一要有骨,二要能放,三要有神,有骨则有力,能放则豪情自生,有神则描绘自活,有此三者,庶几可以言诗。

※第四章 读小说一

*《鲁迅全集》中所收《中国小说史略》,对我读古典小说帮助最大,不仅指示门径,就连轻重缓急也多半遵循他的指示。

※第五章 读小说二

*我的看法是,能看原文最好,读译作总归是退而求其次;译作读读倒也罢了,如若要发议论则应特别慎重。……但译文未必不可看,看情节,看细节,看人物,看主题,就是别拿译文的语言当原文的语言。

※第六章 读诗

*关于读诗的事情可以分成三方面来讲,即中国旧诗、新诗和翻译诗。

※第七章 读散文

*多少年后我才明白,所谓散文不过是文字而已;对文字有文字的感觉,也就是散文了。

*对整个散文来说,自然实在才是关键,而无拘什么文体。杨朔等人的东西,坏只坏在装模作样,而这正可以向前追溯到桐城派和唐宋八大家。

*我尽可能多找周作人的文章来读,上溯从前读过的《论语》和《颜氏家训》等,似乎看到中国散文的一条正路。

*我又花四个月的时间读《庄子》,此前虽然也看过其中几篇,但是没有这么用心,一字一句地斟酌。

*重读一遍《古文观止》,觉得从前当范文来看的那些篇章,策论往往故作惊人之语,颇不讲理;游记则多半空洞无物,实在没有什么看头。……什么“韩潮苏海”、“文起八代之衰”,都是胡说。

*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不写别人让你写的文章。落实到文章写法,我的体会又总结成四句话,即好话好说,合情合理,非正统,不规矩。

*中国文章若以时期划分,当以先秦、魏晋六朝、晚明和五四为高峰。

*思想上树立正统,写法上设置规矩,文章入了套路,也就坏了。

*中国的好散文,还应包括题跋、尺牍、笔记、日记、语录、诗话和词话。因为一来都不是按照正经路数写的,二来总归有些意思要说。

*盛世文章多粗狂,张扬,青春气,令人生厌。

*笔记若以类来划分,则首选风土人情和历史琐闻两类,考据辨证类次之,小说故事类又次之。

*梁遇春的《泪与笑》,诙谐感伤……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精致典雅……张爱玲的《流言》和其他文章,人情练达,聪明绝顶……都不过分。

*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和《杂写与杂忆》……谷林《书边杂写》……台静农的《龙坡杂文》……都有相当地位。

*白话散文仍以二十到四十年代成就最大。

*我所受到的影响大致有“正”、“变”两路。《论语》、《颜氏家训》和周作人散文,可以称之为“正”。

*另有“变”的一路,特别提出两家,一是《韩非子》,一是鲁迅的散文。

*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中……真是犀利辛辣,寸铁杀人,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从这“非文体的文体”里,也受到一些影响,……即川端康成的散文。

*文章舒展,疏散,不紧不密,才是上品。

*严羽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伍尔夫,她的《普通读者》两集恐怕要算是十分理想的随笔了……另一位是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及《弗朗茨·卡夫卡》、《讲故事的人》等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其所特有的切入方式和极度的敏锐性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一部深情的和穷尽自己心灵每一角落的书。

*卡内蒂的《获救之舌》和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回忆录

*我对普里什文的好感,远远胜于写《瓦尔登湖》的梭罗。……爱伦堡只是“杰出的新闻记者”,而索尔仁尼琴是灵魂的诗人,他的著作永远令人震撼。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足以代表整个日本散文的作品,就像《源氏物语》足以代表整个日本小说一样。

*我对两类作品特别有兴趣……一是文学史、艺术史和电影史;一是小说、戏剧和电影的技巧理论,以及叙述学和解释学论著

※第八章 思想问题

*一九八一年暑假我去哈尔滨,读了《蒲宁中短篇小说选》和罗伯-格里耶的《橡皮》,这原是两本完全不一样的小说,我却看出一点相通之处,即无论蒲宁也好,罗伯-格里耶也好,他们对这个世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完整看法。

*要将“我”与“我们”分离开来。

*七十年代末以后,有三位西方思想家在这里影响很大,一是萨特,一是尼采,一是弗洛伊德。

*我是通过存在主义而达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

*我的看法是,当“我”在思想时,“我”是自由的;而作为存在的“我”并不自由。

*我不能完全接受尼采,他给予我只有否定意义上的影响(“上帝死了”),而没有肯定意义上的影响(“超人”和“权力意志”)。

*古往今来,要数卡夫卡对人的境遇体会最深刻,最真实。他说:“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

*卡夫卡说:“恶认识善,而善不认识恶。”又说:“恶是善的星空。”

*说到“信”。这方面我最佩服四个人,一是介之推(又作介子推),二是伍子胥……三是尾生,《庄子·盗跖》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四是伏生,《史记·儒林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这是四个无法面对现实的人,信成了他们最后的藏身之处。信是一种自我关照。

*周作人给我另一重要影响是他所倡导的宽容理论。

*中国固有思想给予我的影响,一是由周而孔,如前所述;一是由庄而禅

*尼采说的“上帝死了”,也正是宣告既定价值体系的崩溃。

※月札※日札※挽歌

※后记

*维特根斯坦说过,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现在我倒似乎可以说,一个人谈了他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

※后记之二

*因为这里所提到的,说老实话无一不是闲书,统统没有实际用处。

※增订版后记

*《插花地册子》在二〇〇一年和二〇〇五年各印行过一版。

*所有增订,均以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本书时自家的见识为下限,否则未免成了未卜先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