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印度:七座圣城和她们的神话故事(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76)》读后感1000字
2019年第四本书
在结束印度行程的这天看完这本书。
然后发现对于这个神奇国度,我了解的比皮毛还皮毛。
来之前看了纪录片,也尝试去搜索更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信息。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既有激动,要去的可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有忐忑,据说贫富差距很大、等级制度森严,朋友提醒住宿一定四五星级,喝水只能喝矿泉水。
三天行程最后还是挺顺利的,刷新了一些认知,也遇上了特别好客的当地朋友,最后激动变成了平静,忐忑变成了有趣。到最后,咱对一些事情也见怪不怪了。譬如,第一次遇到要安检的宾馆、人和车每次进入都要安检;城市和农村在这里没有边界,一会儿是土路和灰尘,一会儿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街上几乎没有红绿灯,有点魔幻,不过也好像没怎么出交通事故?没有大堵车之类的。当地滴滴Ola部分没有后视镜,感觉像是撞坏的…不过很智能,一上车系统自动报你的名字。Last not least,感觉这里的最高礼遇,大概是见面送你一瓶矿泉水。
最后一天,看了这本书。发现很多我们觉得不理解的事物背后也许都有着极大渊源。尤其是对于这样的一个宗教国家。
作者在文中说:
“去了好多地方,写了好多故事,才发现,这么多年,印度教会我的信仰不是书中的神话,而是真实的一切。有些人能看到世界的黑暗,有的人能在黑暗中看到亮光,印度能让最灰心的游人感到惊喜,又能给狂热的旅客泼上现实的冷水。”
我大概不会像作者这般如此深入到这个国家去探索。但跟着他的笔触,了解了一些背后的故事,再回想这几天的印度行程,觉得虽只短短三天却是一次打开新视角的探索之行。
明白不同地方是有不同活法的,也许我们觉得混乱,而在我们的认知盲区也许又有着他们在乎的秩序。是不一样认识世间的方式,自然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有些地方也有共通之处,譬如商业共性。凡有差异,必有流通,是可能,也是契机。
有时候我们需要“看见”,看见之后我们需要“了解”、再看见。这本书于我大概就是三天行程的“再看见”。
作者在最后说:
“希望这本书里的故事,能让你出神,甚至,撩拨着想要远行的神经。「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印度」,仙人说,关于正法、利益、欲望与解脱的一切真理,世上有,彼处有,世间无,彼处有。她等着你去发掘。”
2019年的第二个月,与同伴在印度拉开帷幕,觉得很有意义。是以为记。
2019年2月3&4日
金奈&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