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西行漫记(全集)》读后感_1100字

《西行漫记(全集)》读后感1100字

2018之1/63《红星照耀中国》

无论从文学作品还是从新闻学作品来说,都是一本极为优秀的著作。目前大家对它的印象,可能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作为纪实性作品也许会晦涩枯燥。深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埃德加·斯诺用最质朴平实的语言,勾出了中国革命最宏伟的蓝图。那种朴素而蓬勃的情感,就像年轻有力的红军队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1.三部分的内容

本书一项最大的“任务”就是探究当时海外乃至中国自己“妖魔化”的红色政权的真面目。除了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领导人物的介绍,斯诺把眼睛放在了普通的红军战士和红区百姓身上,他这样描写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看惯了善良而懦弱的中国人,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

斯诺在后文中记录了毛的不拘小节,并怀疑他的“农民的个人习惯”能否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然而中国是个农民的社会,毛领导的农民革命比蒋领导的上层革命更是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他用一双旁观者的眼睛,从下到上认真地观察,最后含蓄的说出了中国革命红军必胜的结论。

2.生死一瞬的长征

长征是本书中最像冒险故事的一部分,“兵贵神速”“兵不厌诈”再加上一点连红军自己都没想到的好运气——蒋介石明明下令把船都炸了,居然让他们找到了渡江的小船!前脚刚刚走掉,后脚追兵就到了,简直就是temple run!

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遇到红军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谁知道半路杀出个谁呢!

3.红色政权不可或缺的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

在占据贫瘠省份的不利条件下,林伯渠的经济政策为苏维埃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以暴力没收地主和资产阶级财产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现成的生产资料;

(2)与白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农民分土地且不收税,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时降低其交易成本,有了健康有序的小市场,同时收获了民心

(3)领导干部几乎不拿工资,内部无贪腐情况,以极低的费用支出维持了日常运转

同时,徐特立的教育政策摒弃陋习,解放妇女,净化了社会风气,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埃德加·斯诺一路走来,几乎看不到女童缠足的现象,社会在向一个文明的方向前进。当然,各种层次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班是领导干部的培训班,二三班是中层军官的学习班,四班是下级军官的扫盲班,还有覆盖到每个村的扫盲班、妇女识字班……这一切都在证明,红军是一个有理想有组织的团队,绝不是只会打打杀杀的土匪。

作为这种教育政策的结果,1937年,陕北公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这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

对不起没忍住给母校打了个call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