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集)》读后感1600字
三国最聪明的竟是他?
1
提起三国最聪明的人,或许第一个跃入脑海的就是诸葛亮。且不说《三国演义》是不是真的,诸葛亮的这个人物基本已经不算人了,超越了一般人的范畴,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近乎妖”了。
诸葛亮或许聪明,可是我觉得仍然比不上我说的这位。诸葛亮用人还是有点小失误,比如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马谡大意失街亭。我比较赞同易中天先生的话,诸葛亮更胜一筹的是政治,而非军事或者战事。
我认为三国最聪明的人是贾诩,或许很多人对贾诩都印象不深,是因为这个人在史书上的评价有点偏低,他在《三国志》里的传都和荀攸挤在一起。实际上,贾诩也是曹操阵营五谋士之一,地位不低,但是人过于低调,不低调估计会很惨。
2
贾诩,是武威人士。武威在哪?马腾和马超的同乡。
贾诩第一次让我觉得聪明的事是在有次被捉住之后,假装自己是段颖的侄子,然后被放了。知乎上有人根据这个批评贾诩说不顾他人死活,我并不赞同,贾诩自身难保,怎么普度众生?看历史,不能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必须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之后贾诩就在董卓身边,后来董卓被美人计离间身死人灭,李傕等人匆忙逃出长安,贾诩在路上遇到,告诉李傕杀回长安。于是,长安又乱了。这件事大概是贾诩最为人所诟病的,仿佛乱世就是贾诩的教唆而来。不得不承认,贾诩这的确有点腹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但是,可以看出来,贾诩对局势的分析还是比较准确,李傕这些个莽夫要不是有贾诩的意见估计一时半会儿是落水狗,惨遭痛打。
后来,贾诩辗转到段煨手下,但是又遭到段煨的嫉妒,于是就一个人跑到张繍处。有人问他:为什么一个人来投靠?贾诩回答:段煨是嫉妒我,可是我一走,他会觉得对我有愧,我的家人反而是安全的。后来果然如此。贾诩真正厉害的地方展现出来了,那就是洞悉人性。
在张繍处好景不长,曹操打张繍,张繍打不过,只有跑,贾诩这时候军事才华又显现出来了,正是后来毛主席的战略“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而贾诩早了1700多年。
张繍打败仗后,问贾诩怎么办,贾诩告诉他投降曹操。张繍一听,你这不是让我往枪口上撞吗?曹操的儿子都死在我手上,还有个典韦呢?贾诩说:不然,曹操肯定会忍住愤怒,不杀你。果不其然,贾诩再次看透了局势和人性。
3
贾诩也归入了曹操阵营,和荀彧郭嘉等一起号称曹操手下五大谋士。可是,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这时候的贾诩出场率很低。虽然有一点零星的事件没有记录,但是应该是不重要。
贾诩为什么突然低调了?我们想想曹操其人,在曹操阵营中高调的是什么下场?杨修别哭,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当年杨修就是猜透了曹操所想,又卷入皇位斗争中,于是被曹操给杀了。
贾诩何许人也,难道看不出曹操的性格?杨修或许聪明,但是还不够聪明,贾诩才是真聪明,是只老狐狸。
贾诩在魏国,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家人也是低调至极,有回儿子稍微高调了点,就被收拾了。他也不拉帮结伙,不参加党派斗争。
后来,曹操问他传位给哪个儿子好,曹植还是曹丕?贾诩语重心长地回答:我不知道啊,亲。我只是忽然想到了袁绍和刘表。这是回答吗?对于曹操来说这就是。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不想传位给长子,所以内斗,家族分裂。最后,曹魏还是曹丕的。
4
贾诩之所以聪明在于审时度势,洞悉人性,更难能可贵的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低调就低调,该高调就高调。
三国中诸葛亮或许是聪明,但是诸葛亮仍然没有处理好与后主的关系,也没有用好关键性的人,这点比贾诩稍逊一筹。赤壁之战诸葛亮大放异彩,然而史实是属于周瑜的功劳。
贾诩在游戏《三国志11》中的技能是反计,作用就是你对我的计略,我反弹给你。其实,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将计就计。这个技能恰如其分。
贾诩聪明,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明哲保身,没有荀彧那样的胸怀与抱负。这也是史书上对贾诩评价不高的原因,但是我觉得聪明与否与道德无关,更何况是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