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疲惫感:如何科学管理你的疲劳与压力(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77)》读后感2100字
《如何摆脱疲劳感》
我的一些感受:
听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理工科背景作者讲“如何摆脱疲劳感”,可想而知,解题思路一定是从技术层面开始切入。所以,“简单粗暴”是必然的。
当你的大脑疲劳时,最好的办法是充分休息。从人体构造来说,也是如此,哪里累了就该休息哪里。休息的不充分、熬夜,以及其他一些身体亚健康状态,会阻碍代谢的补充,使得神经内分泌情况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这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记忆、阅读、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因此受到限制。所以,休息不好我们就变“笨”了。
在疲劳时,大脑沉浸于某项工作的能力会被削弱,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的机制决定了伴随我们疲劳感出现的还有成就感降低、对工作失去兴趣、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等附带效果。因此长期高强度的加班、三班倒等工作方式,不规律的睡眠会改变人的「性格」,使人变得无趣、无神、无味。现在开始,停下来想想,你是“三无”人员吗?还是你正在奔向“三无”的路上?
人脑不是一个面向多任务的系统,对注意力调控并不像计算机CPU的进程调度那样简单。在面对注意力的目标任务时,我们的大脑对其他任务的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都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了人能高效工作的时间是很有限的,通常不超过几个小时。每晚足够长时间的深度睡眠是保障精神状态的基础。良好的睡眠能在一天的高压工作和疲惫之后全面地恢复神经系统。
我们通常认为疲劳的原因在于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多的工作任务和更大的工作压力等。但还有一个原因常常被我们忽略——警觉。
在我们没有面对上述工作情况时,还是很容易感到疲劳,并且是非病理性的,在改变生活环境和状态之后又会很快好转。这就是警觉(Vigilance),它源于我们意识下对危险的感知。它的触发通常源于一些导致“不安全感”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警觉常常被错误地触发,从而扰乱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警觉,我们需要舒适感:工作环境的舒适——不需要讨好谁、害怕谁;睡眠环境的舒适——在熟悉的、安静的、让人感到安全的环境中休息;家庭环境舒适——回家后不需要扮演另一个自己,“回家”不能比在工作中让自己感到更倦怠。
大脑在疲劳后的一系列表现,主要包括睡意、难以集中注意力、焦虑、协作困难、对工作失去兴致和对解决复杂问的反感度增加。其中,精神疲劳对注意力的影响经常被忽视或者误解。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关于“坚持”、“毅力”、“品性”等的宣传,此类宣传几乎从未有过把由于疲劳导致的注意力问题考虑其中。
在精神疲劳时,我们常常觉得再坚持坚持是更好的,而我们的不能坚持则被视作毅力不足。错误的归因导致对自我的否定,打击自己的自信,使人自暴自弃。(注意力指的是我们的意识,在众多的信息中做选择并集中资源在这些被选中的信息上的能力。)疲劳会影响我们的执行注意力,也就是压制一些不相关反应并激活相关反应的能力。
注意力在疲劳时受到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我们认知能力的表现,包括反应时间的延长、出错率的增加、有效的持续工作时间缩短等等。有趣的是,在疲劳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大脑皮层某些区域过于活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认知能力没有降低。在持续的编程、写文档或者听某类音频到疲劳之后,我们的视觉皮层或者听觉皮层会显示出特定的过活跃状态。在我们不再进行这些工作之后,这种过活跃状态仍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持续涌现出之前的程序、文档和音乐等信息,而我们的注意力压制不住它们。所以,当我们持续工作时间较长,但思绪依然活跃,天马行空、不受控制时,就应该先想想“我累了么?”
如果我们在疲劳之后继续坚持,注意力的表现不是线性的降低,而是降低的更快。因为这个时候的疲劳不止影响我们的认知状态,还会影响到我们自主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我们的心跳、体热、肠胃蠕动等情况都会因此偏离最佳状态,反过来恶化神经系统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称颂的“毅力”,不仅会导致我们工作的低效状态,还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健康。理论上,我们是不能没有底线地承担疲劳和压力的,尤其是当疲劳导致的这些变化,长时间地挑战我们的生理极限时,问题更容易出现,也就是崩溃。崩溃的早期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耗尽感。
耗尽感经常被人错误地认为仅仅是对长时间的、充满挑战的工作的情绪性反应。但是,大量的研究证明,这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
当你出现耗尽感时,人的神经系统已经出现了器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了,而是像我们身体上的伤口一样实实在在的物理性存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千万不要在他反复提示异常时我们依然不加以关注。
一个充实的好觉经常能让我们在一天的疲劳之后完全恢复,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良好的睡眠是我们释放压力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怎样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呢?办法并没有多特别,每天按时休息,睡前关灯,不看手机往往就能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疲劳和压力的耐性。为了更健康的生活,为了迎接更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合理而有规律的锻炼、不抽烟喝酒、不搞社交隔离、少吃垃圾食品、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身体是自己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享受生活就从此刻做起。
放下手机,闭上眼睛,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