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读后感2900字
你为什么会喜欢梵高?或者说你为什么会喜欢星空这幅画?
这是我周六晚上问朋友的问题。之所以问这个朋友,是因为我对梵高所有兴趣的开始都源自于她。问启蒙我的人,或许也会让我更清楚我为什么喜欢梵高。
朋友对这幅画的喜欢是来自于电影《星空》,从那之后她对这幅画多加关注,她能够感受到画中的星月夜是动态的,她说“被他画活了”。
作为一个梵高的关注者,尽管不那么热忱,但是星空中那片旋转的天空从来没能给我动态的感受,或许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艺术鉴赏少了点感知能力。那么我为什么喜欢梵高?我想我大概是对整个印象派都有所偏爱,我喜欢那些轮廓模糊,看起来不那么写实的画面,颜色的搭配在这些画作中或是一片柔和,或是大胆的碰撞,不循规蹈矩;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受这为朋友的影响而产生了连带心理,最后默认为一种对梵高的喜爱。但我得承认,在我知道这位画家的前后五年时间里,我从来没有认真地端详过他短暂的一生,只知道他的部分杰出画作——《星空》、《向日葵》、《杏花》,显然是泯然众人,算不得了解,甚至一度被一篇中学作文材料误导,认为他是豪门之子,为了做画甘愿放弃一切的梦想精神感动。
在阅读《梵高传》的过程之中,我之前对梵高的印象显然被悉数打破,不留情面,甚至隐隐地对这个人产生了一丝厌恶。我用最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那时候对他的抨击简直不留情面,网络上共同阅读人之中也有不少人产生了同样的心理,甚至对《梵高传》这般的记叙方法感到迷茫、不解。如果有人想要阅读这本人物传记,你不仅要忍受1700页略带枯燥乏味的记载,也要忍受梵高那种唐吉可德式的疯狂。
《梵高传》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这位短命画家的一生。后世之人习惯叫这个人为梵高,实际上梵高是他的家族姓氏,他的名字是文森特,继承自他死去的大哥,他的侄子的名字也是文森特。或许正是因为在文森特身上寄托了父母第一个儿子的灵魂,神经质般的母亲才对他有些冷漠,自始至终都对老大的一事无成嗤之以鼻,即便在日后实至名归,这位妇人也依然对文森特的艺术不屑一顾。孤寂,缺少母爱,这个红发小男孩在童年便是将其所有的热情都挥洒在了自然和阅读上,他常常去掏鸟窝,收集各式鸟蛋,他最喜欢安徒生童话。
身处中产阶级的牧师家庭,父母对家庭凝结看得极为重要,同时也对所有子女的文艺生活加以指导,因而深植于文森特一生的两件事——绘画和家庭,都是始自他的父母。很多人对文森特有误解,认为他紧靠8年时间达到了艺术巅峰,但是实际上,童年的画作练习也为他奠定了基础;另一个误解是,文森特在出走后与家庭决裂,对父母多有嫉恨,我想他其实都是一时脑热说了狠话,像幼稚地孩子耍耍脾气,他却从来没放弃那个家庭,自始至终都深爱他的母亲,在后来也对母亲表达了对父母爱意后知后觉的悔恨。
十几岁时,在学校里学业无成,二十几岁在画商界打拼,亦无进展,碌碌无为,加重了母亲的厌弃。乖戾孤僻的性格往往使他无法自然地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招徕了不少人际恶果,在日后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之路。但是这段从商时光,也让他有机会接触了当时各式时髦的画作,也让他养成了做画作小册子的习惯。在放弃了画商的工作之后,机缘巧合下,文森特突然对宗教产生了极度的狂热,他渴望做一名牧师,成为父亲一般的人。在父亲的赞助下,他开始了考取牧师资格的学习,从激情澎湃、豪言壮志,最后还是自甘堕落、浑浑噩噩,放弃了学习,流转在外。心有不甘,他又投身到矿区做布道者,希望以此获取成为牧师的资格,但是索然无味的文森特式布道却与矿区黑暗的生活格格不入,文森特不仅没能获准资格,甚至被矿工们无情嘲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矿区发生塌陷,文森特拒不回家,甚至与家人发生激烈争吵,他固执地留在矿区救助伤者,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身褴褛,身披麻袋,却也未换得矿工们的丝毫理解。这个孤独的人,在这一年,曾经想过自杀,被父母认定是疯了,想要送往精神病院,这一年,他打算追求他的天路历程,开始作画。
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上映后,突然爆发出的对梵高的赞美让我不能接受,有人说他是伟大而孤单的灵魂。每每看到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赞美,我都想问问那些评论人,你们真的懂他吗?知道他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吗?他对亲人朋友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吗?你凭什么说他伟大?没有读过任何一本梵高传记,也没有认真的查阅过他的资料,你或许不知道在作画的8年期间,弟弟提奥是他唯一的赞助人;你或许不知道,文森特恪守书中的道义,试图过上书中主角的生活,甚至追求某种不符合人伦的关系;你或许不知道,他在早期对黑白线条、人物素描充满了偏执,拒绝尝试风景画;你或许不知道在向提奥讨要生活费时,他是有多么的无耻狡猾;你或许不知道他早期有多么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多么的冥顽不化;你或许不知道他曾经痴迷于一个妓女,不惜与家人翻脸;你或许不知道,因为文森特自己暴烈的脾气,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你知道这些吗?你心中的这位伟大艺术家曾经伤害过那么多人的心,你统统不知道,可你却轻易地给出了结果。
你其实也不知道他这一生都为没有女性追随者而挫败,流连于妓院,寻求性欲的释放和画作的模特;你也不知道他曾经多么渴望为贫苦的人民作画,你甚至不知道他最开始引以为傲的《吃土豆的人》;你也不知道他先后尝试了素描、水彩,最后才开始了油画创作,却又反反复复,期间放弃过油画;你也不知道他作画有多么不循规蹈矩,又狠又快,常常惹人嘲笑;你也不知道他对米勒的憧憬,曾经仿作连我一幅《播种者》;你也不知道,他曾经沉迷日本浮世绘和日本大胆的色彩艺术;你也不知道他租过一间黄房子,和高更共同做画,这期间他画了《向日葵》,他因为更高的背弃而割耳、进入精神病院;你也不知道他的那幅旋转的、象征着宇宙的《星空》创作于他发疯时期,这些亢奋的画面揭露的却是他防御机制的瓦解;你也不知道星空下的那棵树,其实是精神病院花园里的丝柏树;你也不知道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弟弟提奥生活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多么害怕自己一事无成,浪费了弟弟在自己身上付出的心血,他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间里充满担忧。
是的,其他的你都知道了,不是吗?千万人眼中的那个梵高,就是那个我在阅读本书之前头脑中勾勒的梵高。那时候我不知道他叫文森特,他只是梵高,我不知道他的生活,他只是个为了艺术而执着追求的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孤独,但知道他伟大,他孤独。
数以千计的繁星背后涌现着更多的繁星,在浩瀚无边的夜空中永不停息。就像燃烧的灰烬里持续不断绽放和散开的火花,无数个世界闪烁着平静的宝石般的光辉。银河系已经是银白色的,把无数个太阳向远处投射,无穷而遥远,仿佛圆形的苍穹中延展的光带。
在这片星空下,站着一个其貌不扬的红发独耳男,他说,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同音乐一样能够抚慰人心的东西,某种永恒的东西。他说,我,就在我的画中。
所以,你看到他了吗,你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慰藉。而不是因为舆论而完全的干扰了你的想法。
看着屏幕里的《星空》,看着《罗纳河上的星夜》,看着《杏花》,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那片海,她不暴躁,永远轻声细语地呢喃,安抚着我。
谢谢你,文森特,即便我不能忍受你世俗的生活,但我欣赏你的艺术,和你藏在画作背后的孤独。
你需要被更多地人真正地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