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_3500字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3500字

本来是写在豆瓣的影评上的,转了一下,对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呲牙][呲牙]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就打算再把小说看一遍。

首先就是很有名的作品最后一章的问题,最后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男主角后来被当初迫害他的政府安排了工作。他又带着一些比他小的孩子们开始四处闲逛。但思想开始出现些改变,逐渐厌恶了自己以前的生活,想要追求安定,甚至想生一个孩子。他甚至偶遇了已经结婚的彼得,彼得给已经震惊了的他介绍自己的妻子。

书中原话:

第二十一章里发生了什么呢?读者现在有机会一睹真面目了。

简单说,我的恶棍小主人公长大了,遂厌倦了暴力,承认人的能量用于创造胜过用于破坏。无谓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权,因为青少年能量充沛,却没有从事建设性活动的才能。其精力必须通过砸电话亭、撬火车铁轨、偷窃并破坏汽车来发泄,当然,摧毁人命是更令人满意的活动啦。然而,总有一天,暴力要被看做年少气盛的产物,令人生厌,是愚昧无知者的急智。小说中的小流氓幡然醒悟,人生应该有所为—结婚生子、使世界这甜橙在上帝的手中转动,甚至有所建树—比如说作曲。毕竟,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在十几岁的纳查奇,即青少年时代就创作了不朽的乐曲,而我的所有人物却在冲杀和抽送中取乐。这位长大的青年颇为羞愧地回顾着自己肆意破坏的过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来。

第二十章里面并没有暗示这种意图变化。孩子的心理状况被硬性调整,接着再作恢复调整,他还愉快地预见到自由暴力意志的恢复。“我真的痊愈了。”他说,美国的版本就这样收尾了,电影也是这样落下幕布的。
第二十一章使全书产生了真正虚构小说的品质,小说是建立在人生变迁的原则之上的艺术。除非能够表明主角或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长的可能性,创作小说其实是意义不大的。连垃圾畅销书都能说明人们在变。如果小说不能表明变化,只是说明人物性格是固定的、僵硬的、不可洗心革面的,那就离开了小说的领域,而步入了寓言或讽喻的范畴了。

简而言之,美国版本或电影版本的《发条橙》是寓言,而英国或世界性版本是小说,作者比谁都清楚。

很显然,最后一章代表了男主亚历克斯积极的成长。

作者很明白最后一章的有无对着部作品的意义。

当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本国的时候,书中包括最后一章。而在美国,美国的出版商执意要求将最后一章删除,这样就造成了美国和英国的两种不同的版本。

有趣的是,作品在作家的母国英国被骂的很惨,在美国反响剧烈。

2

有意思是他和库克里克的关系。作者本人至少看上去和库克里克颇有微词。

针对它的可怕的主题—个人的暴力比国家的暴力更可取—议会中颇有质疑,电影被强烈要求禁映。当志得意满的艺术家库布里克在他位于布汉伍德的府宅里剪指甲的时候,事情都落到我头上:向媒体解释这部电影,还有那部几乎被遗忘的书,究竟讲了些什么,作些“自由意志”的说教,确认其中的天主教元素。天主教媒体有些不快。我对《标准晚报》说,这本书的构思源于几个美国流氓对我妻子的攻击,这件事被卖报人写在海报上:发条橙流氓攻击了我的妻子。莫里斯·埃德尔曼议员,一位老朋友,在同一份报纸上抨击这部影片,我只得打电话回应他。我搞不清自己在为谁辩护—那本被称为“淫秽惊悚的小书”的小说,还是那部库布里克一直缄口不谈的电影。我认识到(这不是第一次了)即使是一本惊悚小说,它能造成的影响跟电影相比也是微乎其微。库布里克的成就彻底将我的掩盖,而我却要为所谓的给青少年造成恶毒影响负责。

关于电影本身,基本上算是还原了原著,但是迫于篇幅有很多人物,被大大的简化逐渐趋于脸谱。

例如教父,在小说中为能在监狱里传教,当阿历克斯把胡编乱造的关于监狱里的各种阴谋讲给他时,他再告诉监狱长。监狱长则继续给他在监狱传教的权利,作为回报。

例如,那两个小妞,英文中的描写是她们年龄很小,而且还自作聪明。

那两个小妞的年龄不可能超过十岁,好像跟我一样,显然也已决定上午不走进那学问高墙内。可以看出,她们早将自己看做大姑娘了,因为一看见你们的“忠诚叙述者”,她们便扭动着屁股,而且胸脯是垫高的,嘴唇上滥施口红。

例如,警官,在原文中,警官要比电影强势好多倍,被描述成了一写蔑视法律,以暴制暴的人。

他们开始审讯了。我说:
“我不会说一句话的,除非有律师在场。我懂法的,狗杂种。”当然,他们又是一阵子哄堂大笑,警官说:
“对的,弟兄们,一开始就要给他看看,我们也懂法的,但懂法不能万事大吉。”
他们每人轮流着,把我当做断命的球,弹来弹去,弟兄们哪,同时揍我的卵袋、嘴巴、肚子,拳打脚踢,

例如,德尔托(男主的教诲师)在监狱的时候只是啐了男主一口。那句令我印象深刻,阴险说出关于受害者死讯的这个消息在小说里并不是出自他之口。

很多情节也被简化,比如在主角受到殴打的时候有时很多出色的心理描写。主角在被殴打的时候依然还想保持优雅,甚至为了不让自己呕吐出来,将呕吐物吞下去。坚持不住吐到警察鞋子上时,甚至给警察擦鞋。

比如那个老女人屋内的装饰是优雅的装饰,而不是十分色情,有一个大瓷器男生殖器。

比如男主角杰里竭力推脱自己的责任推到两个,那剩下的三个人身上去。

比如后来那乔治后来死掉了。

比如小说里,竭力描述部长对监狱里住满了各种犯人而感到不耐烦,明确指出了监狱里应该有更多的政治犯。

比如阿历克斯刚进监狱里十分丰富的心理描写。

比如男主角在小说里导致他使用那个洗脑疗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又在监狱里犯下命案。他打死的是一个,后来进入这个监狱里面一个很膨胀的犯人。

这个情节使阿历克斯十分强烈地想要接受洗脑疗法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似乎男主角是半推半就的接受了这种疗法。

比如有意思的情节那个曾经受到伤害的男作家的名字和与男主角的名字一样,似乎的代表是他们两人之间相似的遭遇---受到伤害和“互相伤害”

比如小说里有很多新词汇——作者创造了好多新单词。

这是个绝妙的讽刺,一群令政治无计可施的少年,施行着极权主义的终极暴力,操一口取自当时两种主要政治语言的俚语。
最后我造出了大约200个词。书是关于洗脑的,那么最好书的文字本身就是洗脑工具。要给读者洗脑,让他学一点俄语。

再比如前后呼应的有关酒馆里老太太的描写,毫无主见,见好就收的老太太被深深地刻上了小说时代的烙印。

综观正部小说,你会看到作家本人缺少一种大眼光,至少我主观上这么认为。

  • 在描述男主角所处时代的时候,作家仍然对那个时代抱有一些希望,或者是对人性的坚守。小说里不是所有人都是充满恶意,就比如说那个教育官,小说里,他只是啐的男主一口。电影里,顺便充满阴险地说出 那个老太太已经死去,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是悲愤,而后者完全就是落井下石。
  • 老太太的描写,小说里她的家里装束十分优雅,颇有艺术气息,而不是十分裸露的装修,还有一个瓷器大男性生殖器他可能想说再见时,在这荒凉的时代里,还有着一些人坚持了对美的追求。
  • 尽管小说里很多角色(最明显的是就小说最开始被殴打的醉酒老头了)都在批判的这个时代。

作者把小说的背景放到了1970年的——1960年的未来,他理解的未来可能没有像库克里可理解的那么糟糕,依然对未来(至少是10年后)的社会发展抱有一丝乐观(这种想法的由头很容易理解,如果他对未来毫无信心,他早就抑郁了,而且知识分子总有一种应该带领时代迈向更好未来的执念(自恋))。库克里克可不一样了,他把未来描述成更远的未来,他的思想完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想怎么糟糕就怎么糟糕。

作者本人的定位,就把它放在一个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小说,一个关于男孩救赎自己的故事,然而,即使是一个故事,这个小说也是不合格的——小说人物缺乏立体感,逐渐变得脸谱化,每一个角色将来会干什么一猜就知道,戏剧感很弱。

要深刻反应整个时代,又要贯穿于一个人的救赎。两者得兼,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很难达成。如果作者当时能多写,多加几套支线剧情和人物的纵向挖掘,小说又上升几个档次,不成问题。

《追风筝的人》就做的就很好,作者野心不大,主线只是一个人的救赎故事,从这个人的救赎过程中可以洞悉这个时代,整个国家一些情况,而不是如同发条橙一般利用几个尴尬的侧面描写起或者所谓的细节描写表达这个时代的思考。

反观电影就改编的很好,一个如此宏大的故事背景和思想想要什么都表现,只能取舍。而编剧又取舍的非常巧妙。这本书的卖点在哪里,就是在洗脑疗法上。他就只抓住了这一点,什么其他的脸谱就脸谱,省略就省略。甚至把那个老婆婆家的装饰都给改了,想稍微阐述一下这个时代,这一点做的并不是没有效果。

除了和男主接触过的人都十分充满恶意外,你感受不到这个时代有啥悲哀的地方,除了衣服,你甚至感受不出这部电影在描述遥远的未来。

不过谁在意呢?看这部电影你又不是为了看这个。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