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年(银河奖获奖作品)》读后感_1800字

《天年(银河奖获奖作品)》读后感1800字

《天年》读后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三体》更是为中国科幻赢得世界声誉,但如果谈到中国科幻只知道刘慈欣,那就太可惜了。除了刘慈欣外,中国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家,比如说这本书的作者何夕。

我是看了一些中国科幻小说集认识何夕的。我对他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原因是他的各种短篇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何夕”,性格都一样,都是兴趣广泛、聪慧过人,但有点孤僻,喜欢专研一些古怪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何夕的文笔特别好,他的小说主题多涉及时间、宇宙,尺度宏大,写景写人总能描绘出一种悲壮美。

《天年》是何夕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从结局来看,小说并没有写完,以后极有可能会有《天年2》、《天年3》。

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书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宗教、历史、天文、地理等。何夕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素材,把故事写得极富感染力,我都分不清小说中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比如小说中提到在二十亿年前非洲加蓬就存在天然的核反应堆,还断断续续反应了几十万年。我本以为这肯定是假的,但一查却发现这是真实存在的;还有古生代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地质学家有多种猜测,而小说中解释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寒冷,但我也真的信了。

科幻小说涉足领域太广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科幻作品本是看起来轻松愉悦的一类书,它基于科学但不是科学。而正如很多评论说的那样,《天年》里有太多名词和概念,很多人物对话中有大段的说明性文字,写得像说明文,看小说似乎不是看故事,而是看百科。

但百科里没有这样精彩的故事,看这本书只是比看其他科幻小说更费脑,而且我觉得通过小说学点知识不是挺好的吗?了解得越多才能懂得越多。拿相对论为例,以前我觉得相对论了不起是我总把相对论与时间旅行联系在一起,而且知道相对论在当年被提出来时全世界没几个人看得懂。后来我学会了推导一些简单的相对论公式,才明白爱因斯坦能有这样跨时代的思想是多么得困难。

去年霍金在牛津大学做过演讲,主题是人类应该积极探索宇宙,争取早日移民外星。他认为地球存在着各种风险,在未来的1000年或10000年中,地球遭遇一次重大灾害的可能性非常高。而《天年》讲的就是即将到来的“宇宙级灾难”。

天年,指的是一个人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所应该有的自然寿命。而在小说中,这是灾难的代名词,是一种天文学现象。当这场灾难来临,不仅是人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难逃一劫,如同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一样。

看小说的前半部分感觉是在看悬疑小说,各种疑惑、猜测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半部分才逐渐显露“真相”。所以“天年”到底是什么还是留个悬念,交给读者自己去探索。何夕想借此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在宇宙的尺度上看人类的诞生与灭亡。

现阶段的物理学家对宇宙的诞生之谜困惑不已,宇宙最主要的构成成分,不过是六种夸克、六种轻子和四种基本的力 —— 按物理学家的说法叫做四种“相互作用” —— 包括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已经有标准模型将这些内容解释清楚,标准模型中有19个自由参数,这些参数都是被测定出来的。只要其中有一个参数,比如说万有引力不是现在的测量值,那么生命就无法诞生。可又是谁规定了这些参数的值呢?假如存在上帝,上帝又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我们把尺度放小一点,回到太阳系。倘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更近一点,那么地球会像水星那样没有水。如果地球与太阳距离再远点,地球可能会成为木星的卫星。谁又规定了地球在现在这个位置呢?迄今为止,人们没有在宇宙中发现生命,这不正说明地球的存在,或者说生命的存在是个奇迹吗?

再把尺度放小点,回到地球本身。我看到过一个类比,如果把地球迄今为止的年龄缩短到一年,那么古猿出现在12月30日,而人类(智人)则是出现在最后的半小时。人类走出非洲是最后一天晚上23点52分的事情,而文明的开始,则是这一年最后一分钟的事情。相比我们的地球,人类实在太年轻了。所以即便人类遭遇灾害而灭亡,对地球也是无关紧要的。

当年从非洲出去有很多批原始人类,而只有7万年前的最后一支――智人是人类的祖先。可是在70多万年前,北京猿人曾在北京周口店生活了近50万年时间,后因气候变化而灭绝。在时间的尺度上,我们还比不上北京猿人。地球完全有可能再一次经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而后又有新的智慧生命统治地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