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_1200字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200字

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一本世界名著,也需要点时间来整理错综复杂类的读又似乎清晰分明的读后感。
昨天,乘火车回家,铁轨️映入眼帘色刹那,就想起来安娜卧轨自杀的描写,那是通过弗伦斯基的回忆。安娜的内心是有多么痛苦,才有勇气跳下轨道。托尔斯泰终究队安娜是怜惜的,俯卧,死后头颅仍然是昂扬的,美丽的面庞仍然完整,就像她不屈的灵魂。
安娜自杀前夕的心理状态,那种万念俱灰,那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模样,托尔斯泰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一切却又与开篇安娜出场时淡定从容地宽慰朵丽形成鲜明的对比。书的开头点评安娜是文学作品里最伟大的女性,所以始终将伟大这两个字代入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对于安娜飞蛾扑火似的追求爱情的行为,始终觉得无法与这两个字挂钩,无论在什么年代。
跟爱情相比,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显然更为重要。安娜因为父母之命嫁给卡列宁,相夫教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这个时候的安娜显然是美丽又独立的,对每件事都有客观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宽慰嫂嫂如何面对出轨的丈夫,在社交场合优雅得体的表现。而弗伦斯基一次次地影响了安娜的内心。安娜可以公开大方地出现在剧院,弗伦斯基反对之后便不再去了;安娜不想再写信给卡列宁,由于弗伦斯基的要求,她妥协了;安娜读书,有着办学校、做慈善的主张,被弗伦斯基泼冷水之后便也轻易否定自己了。如果把自己的灵魂依托于一个无法共鸣的男人,那就是在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了。我觉得,安娜的内心深处其实是这么认为的,例如,她不想再为弗伦斯基生孩子,她甚至一点不爱和弗伦斯基的女儿,所谓厌屋及乌了。。。
安娜对卡列宁的厌恶,在我看来,似乎有点毫无来由,例如,谢辽沙生日她偷偷潜回去看儿子,而碰到卡列宁的那种憎恨。上层社会的这些出轨的乱象并不少见,卡列宁也是其中之一,他只是想得过且过,也并没有报复这对男女,当安娜不顾一切出走之后,不让见儿子,不同意离婚是个狠招,然而也算人之常情。安娜对谢辽沙的爱,和卡列宁的儿子,似乎与她对卡列宁的厌恶是矛盾的。
安娜不顾一切离开家和弗伦斯基一起,打破了这些虚伪,从这一点来说,伟大可能体现在这里,然而选错了人。试想,如果安娜一开始遇见的是列文,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没有如果。列文总是在思考,在纠结,在矛盾,他们相遇时,思想擦出了火花,却很短暂。不同的是,男人他始终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偏差。弗伦斯基照样可以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而安娜则不行。
任何时代,社会都会有偏见,而我们仍然要努力地活着,为自己而活,即使没有人认可,也可以自在地活着。安娜读书,作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却输在在意别人的眼光,往往是在乎的人的眼光,她认为弗伦斯基不爱她了,认为朵丽和吉蒂觉得她是坏女人。。。这样逐渐衰落的灵魂终究是走向了毁灭。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