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6000字
1.前20%的投资理财知识,决定了我们80%的投资回报率——因为人类学习某一项技能的回报是边际递减的
2.30岁至退休,是我们人生最主要的积蓄期,我们的进水管会大于出水管,这期间也是实践财富管理最重要的时期——前30年打下的只是基石,后30年才真正开始建房子!
3.低收入人群需要努力做加法;中高收入的月光族需要控制减法;只有高储蓄率人群管理财富(指数运算)时效果才比较明显。我们经常说不要埋头苦干拿死工资,要学会钱生钱——但是财富管理的前提是,你在开支之后能剩得下“钱”,才能拿去钱生钱。
4.CPI只是从某个层面上反映通胀水平,而不能将CPI等同于通胀。CPI是一个统计数据,这个指数在统计时,须赋予每项商品不同的统计权重,权重取值直接影响CPI的最终统计结果。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通胀的感觉是不同的。
5.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大幅通胀?以下是两种常见情况:
(1)当经济萧条时,劳动生产力(提高)对超发货币的抑制作用降低。而此时政府部门会施行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刺激经济,这包括货币政策(发行更多货币)和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双重叠加引发更高水平的通胀。积极政策施行后,一直要到中后期通胀才会显现出来。
(2)经济繁荣的中后期,投资和消费都比较活跃,社会总需求旺盛,进而拉动借贷利率、基础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涨,引发通胀。
以上两个时期,注意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工作。
6.小诺借了10万元,即使按目前年化3%左右的货基收益率计算,半年时间也有1500元收益,远高于小欣借走的几百元——但为何损失额更低的小欣,反而更令人不悦?
人的大脑有时候很有意思,我们抛开上例中的情感因素不说,也不理会资金的时间价值——无端损失了1000元,和本应赚取的1000元最后没到手,这两者的经济值是相同的,但带给人的痛苦值却不一样。
7.节约开支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马上停止这种愚蠢的做法。
8.对生活开支记账的方法,可以试行一两个月,以便精确地了解自己的消费结构。但如果年复一年“坚持”下去,结果反而是弊大于利。很普遍的例子,当你盘算怎样节约人际交往开支的同时,也将失去人脉关系带给你的一些机会。在开支方面过于精打细算容易养成“极度厌恶风险”的性格,即便有一定的储蓄,也只能死死地放在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中(如银行存款),接受通货膨胀的侵蚀。更要命的是,这个坏处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管理方面——过于保守的性格使我们错失人生中许多重要机会,结果往往是一生平庸,一生忙碌。
9.最典型的投资型时间,就是工作时间。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或需要组织和管理能力的积累,那么这类时间就是投资型时间。这一点很容易鉴别,只需要看看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新老员工的待遇差异——资深员工和初级员工的薪资水平差距越大,那么此类投资型时间越值得投入。相对应的,另一类工作不管是一年、十年、还是二十年经验,在收入水平上几乎没有差别,这一类的工作时间算不上投资型时间。
10.那么问题来了,假设我们40岁时已经攒够了761万元,不考虑投资收益(可能赚也可能赔),且今后的40年依然保持现有的消费水平,那么我可以不再工作,纵情于山水吗?
当然不行!还有两个重要风险!
第一种情况,我的寿命高于预期,假如我实际能活到90岁,那么到80岁时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那时该怎么办?还有人愿意聘请我这个80岁的老头吗?
第二种情况,可能大多数人没有考虑过,就是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我们通常以自己周边的(距离短)、刚发生过的(时间短)参照物作为原材料,来进行分析和决断。所以当我们生活在较长时间的温和通胀之下,就会忽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各个国家、各个时期都有恶性通货膨胀的例子,远有古罗马,近有津巴布韦,而我国1990年前后也发生了一轮恶性通胀,记得当时的肉包很快就从1毛/个涨到5毛/个。
11.。要达到财务自由状态,财富必然有很大一部分以资产的形式存在。
货币只是财富工具,不是财富本身。
12.财务自由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只有当财产性收入远大于生活开支时,并且足以抵抗一定的事故性风险,才敢说是财务自由。对于大部分中青年人来说,财务自由状态是一件令人奢望的事情。而对于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来说,财务自由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毕竟60至65岁就已过退休年龄,八九十岁时已经丧失劳动能力。
财务自由本身的意义,是指我们不用因为金钱(财务)问题,而受到工作的束缚。
13.2015年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单个储户在单个银行的保险额为50万元。如果担心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分散存放(不超过50万元即可)。但是需要注意,存款的收益率不高,抗通胀能力很弱。
14.以短持长是资产配置时应当尽量避免的情况。例如半年后用于买房的资金,就不适宜购买股票,哪怕是估值再低的股票也不行。虽然长期看股票的价格必然围绕其价值波动,但短期的涨跌谁也说不准。
15.真正危险的并不是风险本身,而是不知道风险在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迎来下岗潮。因担心风险而放弃下海的那一部分人,实在无法想到,曾经的“铁饭碗”有朝一日也会摔翻在地上。
16.前面我们提过,钱生钱的游戏是指数运算。除了本金数量外,指数运算还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是底数(长期投资回报率,投资能力),一个是指数(时间)。长期投资回报率越高,所经历的时间越长,那么最终所获得的回报也将越多。另一方面,年轻时如果不尝试一些风险更高的投资,等到年老时才发现自己不具备应有的金融知识和经验,而且已经“输不起”,那么最终会浪费了时间这个关键因素。
17.但是反过来说,是否会有某款金融产品具有最低的收益性、最高的风险性、最差的流动性呢?你还别说,在某些阶段还真有。在巨大的资产泡沫破灭前,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股市及房地产泡沫开始崩盘。如今将近二十五年过去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仍未回到当初的位置,真是一套三十年——这还没计算通货膨胀的影响。
18.从各款货基的历史数据以及财经新闻来看,国内还没有出现过货基危机。仅有少数货基出现过一两天的负收益,损失程度也不过相当于一天的“利息”。即便如此,以前没发生过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如果你比较在意货基的安全性,不妨打开货基的财务报表看看。
19.大多数货基并不公开快速赎回的总额度,只能靠投资者在日常使用中感知。如果多次遭遇快速赎回失败,可以考虑换一款货基试试。
除此之外,货基的快速赎回还有一个单账户限制,如单个账户每日快速赎回最多不超过10万(或100万),超过部分只能普通赎回。一般这个额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足够用的,但有生意款项往来的商人就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是急用的货款,很可能一笔生意就飞掉了
20.因此周四15点是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发起的申购才能拿到周末的货基收益
21.综上所述,目前阶段一部分货币基金比银行存款具备更高的收益率、更好的流动性、差不多的安全性,正是因为人们认知的不完整——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并信任货基。
22.【未来】
未来会怎样呢?随着规模的增长,是否会迫使一些原本保守的货基购买风险更高的债券呢?银行利率市场化会给货基带来哪些影响?未来还会有其他变化吗?
美国版余额宝——PayPal货币基金最终于2008年清盘,原因是“基于市场条件,保留该基金将难以给客户带来金融优惠”(美国在次贷危机后实行量化宽松,长期零利率)。本书成书时,我也无法预料未来的情况。须知金融知识并不全部来源于书本,愿读者多思考,多留意货基定期发布的财务报表。
23.一年、两年的投资收益率高,很容易办到。但长期投资收益率要达到16%至18%,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约翰·聂夫三十余年间(1964—1995年)的投资收益率,复合年化只有13.7%,但他已经是投资大师级的人物。如果说十年的复合收益率达到20%,算是百里挑一,那么坚持二十年就是万里挑一(概率用乘法去运算)。而坚持五十年以上的概率是百亿分之一,达到这个级别的全世界只有巴菲特一人。
24.信用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些消费阶层,因此许多商家为了获取客户,纷纷推出了针对各式信用卡的优惠活动,此类优惠通常在中高端消费和时尚型消费中比较常见。这意味着商家不仅要为信用卡客户付出更多的成本(刷卡费),还必须收取更低的售价。相反,使用现金的客户被商家当作“偶得型客户”(非目标客户),做了冤大头。
25.逆回购更适合证券交易者,特别是拥有大额短期闲置资金的机构。如果你很少看盘和交易,则基本可以忽略它。
26.巴菲特也在2010年致股东的信中写道,他将购买位于奥马哈的自住房产看成人生第三成功的投资,因为他仅仅花了3.15万美元,就能和家人获得52年的美好回忆,而且还将继续受益(前两大成功投资是购买了一对婚戒)。
27.(4)9至11楼是扬灰层纯是误传,已有试验证伪。但注意靠道路的房屋,PM 2.5值(由于汽车尾气)要高一些,而临高架桥这个浓度最高(双层道路影响),差不多高架桥高度往上的两层楼PM 2.5达到峰值。
(5)不要买一楼,甚至二楼(即使有架空层)。一楼靠近绿化带,蚊虫特别多。如果下水道堵了,一楼就会“水漫金山”。此外,南方的低楼层春季容易潮湿。
(6)不要买顶楼:不管置业顾问如何忽悠,不管顶楼如何便宜,记住这五个字。顶楼除了冬冷夏热外,漏水渗水(易发霉)几乎是无解,而且顶楼靠近电梯机房,可能会有噪声污染。
28.(9)特别注意铁路,这一点容易忽略。火车的声音可以传播很远——不是“哐啷哐啷”声,而是尖锐的鸣笛声。最终下决定前要排除周边不利影响,最好利用百度地图逐项查找,看看周边有没有铁路、化工厂(城中心也会有未拆迁的)、污水处理厂等。
29.需要注意,房地产在抵御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快速、大幅贬值)时的作用相当明显。
30.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样的房租回报率是比较适宜的呢?我们前面提到过售租比这个概念,这里也用这个概念来衡量。在没有大幅度通胀的情况下,房产的购买价是目前房租的15至20倍(静态),我认为是合理水平,即房租回报率5%至6.67%。如果未来房租得以随通胀而保持上涨,那么收回初始投资额约在10至15年。而如果某处房产的购买价/年租金回报低于15倍,且其未来发展向好,我认为这样的房地产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31.第一,可转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投资,熊市中才适合。
第二,股市到底多熊才算熊?这个也不需要很强的判断能力——当市场上可转债品种很多(选择面广,至少二三十只以上),且价格大多都在100元上下时,毫无疑问就是出手的时候了。
第三,挑选几个低价的可转债,价格尽量在100元以下,分散持有即可。计算一下可转债相对于正股的溢价率,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选溢价率低的。
第四,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检视一次,看看有没有价格更低,或者溢价率更低的可转债,综合评估并轮换配置。综合评估时记住两点,一是可转债价格越低越安全(不怕熊),二是溢价率越低,牛市来临后就越容易上涨(牛可期)。
32.我在《投资第一课》一书中,曾经对“技术面分析是否可靠”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通过技术面分析来预测股价,其准确度跟预测硬币正反面差不多——一半猜对,一半猜错。技术面分析存在的“三大假设条件”,本身就无法被完全满足,充满了变数。而且技术分析图形既能自我实现,也能自我失效。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在市场处在极冷端(熊底)和极热端(牛顶)时,技术分析几乎完全失效。
33.如果我们想要超越平均水平呢?其实也很简单。这里用到我们之前说的两根温度计——PE、PB。我们统计各类指数十年以上的运行情况,看看各个阶段它们的PE、PB是多少。最好选择有十年以上历史可追溯的指数,如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恒生指数等。我们在时间轴上把各PE、PB的值连起来,这样高点和低点就一目了然。只要选择在PE、PB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投资指数,得到的收益率自然就能超越平均水平。关于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近年的市盈率情况,可参见本书最后的附表一、附表二。
34.一直傻傻地等着指数进入低估区域,可是苦苦等不来下跌,指数反而一路上涨,这该怎么办?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们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投资法,叫指数定投
35.7%至9%,可以看作指数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也是股权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别小看这个数字,40年累积下去可是一笔大数目。毕竟这是普通人无须花费很多时间就能掌握的投资方法,而且它让普通投资者脱离了“二平七亏”的行列。
如果您还想继续提升投资收益率,就得在投资路上花费更多精力。有一种低估分散策略,它比指数投资略复杂,但也能被普通人掌握。
36.除了指数投资,我们还可以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实现“傻瓜式投资”。这种策略需要我们资金量稍微多一点,40万元以上较为合适。资金太少则难以分散持股,且交易费率较高。与此同时,还需要稍微了解一点财务知识,会通过财务报表自行计算PE、PB。
我们首先通过一些财经网站或者行情软件,筛选出一篮子低PE、低PB的个股。然后逐一阅读财务报表,核算出它们的PE、PB值,剔除一些PE、PB被扭曲的情况(如非经常性损益等),并将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我们在各个行业中分散地选择低PE、低PB的个股,买入并持有。因为股价是变动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按月审查,如果出现更低估的标的,则进行换股。
37.所以我们需要慢慢来,投资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借别人的钱投资股票,不将短期要用到的钱投资股票。
38.很多人觉得债券风险小,就买了债券型基金。但债基可以上杠杆,如果在加息周期进行短借长投,其净值难免大幅下跌,风险程度超过我们自己直接买债券。
39.其实股票型基金投资的还是股票,它和股票应当是同一个风险等级,即使分散持股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40.如果是长期投资,希望收益回报尽可能贴近指数,首选是ETF。
41.长期看它们的大趋势也是往上走的——与其说是黄金增值了,倒不如说是货币贬值了。即便黄金价格上涨速度高于通货膨胀,也不能说明什么。一种商品价格涨得比其他商品快,这种情况再常见不过了。近几年水果的价格上涨很快,难道说水果也增值了吗?
有人会说:就算黄金不能增值,那保值总能做到吧?但是很遗憾,这一点它也无法做到,主要原因是由于黄金交易中夹杂了大量的投机力量!
如果要在奢侈性消费品里做选择,建议将黄金饰品作为首选项。
黄金饰品与其他奢侈品比较,最大的优点就是折旧慢、变现能力强。黄金饰品不容易变旧,在许多金店只需加少许价格(甚至免费)就能更换款式。退一万步说,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按纯金价(可能略有折扣)变现。
42.各类彩票的返奖率在50%~70%,也就是说每投入2元,最后只有1元至1.4元投入了奖池,其他则分配给了分销渠道,以及慈善或体育事业等。即便中得头奖,还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从概率上讲完全是负和游戏,难怪有人将买彩票称作是“穷人税”。
43.每每我身边的人谈起股市,总是把涨停板挂在嘴边。如果你提出20%左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复合年化),他们根本瞧不上眼。约翰·涅夫在1964年至1995年近30年的时间里仅获得13.7%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已经算得上一代投资大师,而实际上巴菲特的复合年化收益率也才20%出头。
44.就历年A股的统计数据来看,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15%。由于上市的大多是优质企业,所以全社会的资本回报率应当低于此。长期超过20%的收益率是不可持续的,坚持20年可称得上是世界级的投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