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传习录》读后感_1700字

《传习录》读后感1700字

浅读《传习录》(三)(完结)
“无善无恶”为什么等于“至善”。理就是天理,或者说太极,是抽象的规则,气则是具体的物质,万事万物都是理与气的结合。我们不妨以柏拉图的方式理解:一个抽象的、存在于概念上的圆,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正圆,而把这个概念中的圆落实在实际上,无论是用圆规画一个圆,还是用模具做一个圆形的面包,总会有瑕疵,不可能是无瑕的正圆。所以,对于那个抽象的、概念上的圆,并无所谓准确或不准确,“很圆”或“不很圆”这些说法仅仅对于实际存在的圆形而言才有意义。
人的终极修养,就是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每一个微小的念头,都符合天理。在这个层面上,你的心就是至善的状态。既然是至善,就意味着连一丝一毫的恶都不存在,而善与恶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如果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如果没有恶,也就无所谓善。这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也可以用“至善”这个词来定义它。当然,这样的语言不够严谨,但你只要懂得它的意思就可以了。从这个意思上,我们就可以理解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这四句话里边,“良知”也是阳明心理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前面讲到了孟子的四端说,心学的良知,其实就取自于孟子的四端说。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天生就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只不过良知经常处于被欲望遮蔽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坏人坏事。比如阳明的一个故事,就是抓到一个贼,要把贼裤子脱了,贼感到羞耻,王阳明认为这种羞耻心就是人天生的,但非洲那些坦胸露乳的女人一定对此很不理解,但古人的眼界没我们宽,很容易就把一时一地的风俗当成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假想自己是明朝人,既然明白了良知的道理,要做的就是去除欲望的遮蔽,把良知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显露出来,这其实就是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在王阳明看来,朱熹虽然在这一点上说对了,但把方法搞错了。朱熹教导人们从万事万物当中一点点发现天理,王阳明说应该反过来,一切天理都在你的良知里,或者说都在你的心里,你应该直接到自己的心里去找良知,只要找到了,你的所思所想就能顺应天理,这时候不论社会上认不认可你,你其实就是圣人了。难道我们读圣贤书不是为了成为圣人吗?圣贤书里边的内容并不是终极真理,而是指引我们找到终极真理的地图,终极真理不在书上,而在我们的心里。
如果终极真理就在我们心里,找到终极真理的方法也被王阳明揭示出来了,那么我们不读书是不是也不妨事呢?答案是肯定的。读书虽然是升官发财的阶梯,但绝不是成为圣贤的阶梯,不然的话,儒家最大牌的圣人尧和舜都没读过书,那个年代根本就还没有书,但一点都不影响他们成为圣人。
但他也并不想成为一个朱熹式的理论家,他抛出的命题都在针对着时弊,所以矫枉难免过正,攻其一点也会不及其余,我们很难把他的说法整理成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尽管在理论内部有这样的毛病,但阳明心学的效用特别突出,因为它特别能够给人自信,还特别能够在自信的基础上激发人的行动。越是缺乏逻辑敏感度的人,越容易从阳明心学当中获益。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套理论的完善与否并不重要,抓到痛点并且给力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王阳明的学术和程朱理学一样通向“存天理,灭人欲”的目标,只是路径相反,把向外变成向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最终达到那个一致的目标。
我需要再次重申一下,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的个人建议是,我们读阳明心学,没有必要抱紧它的儒学内核——道德哲学与善恶观,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与视野,这套内核所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一个现代人,面对当今这个发达而开放的社会,脚下的道路万千条,只要我们脑子没有太大问题,是没有必要非得去选择一条不道德的道路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道德,不是人品问题,实在是智商问题。但我们可以学习阳明心学里的方法论,比如他的知行合一,虽然本身逻辑不太能够自恰,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强大我们的内心,给力,那就可以了。
最后,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读了阳明心学的书友,在修习了阳明心学之后,都能够如阳明一般,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李俊
2019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