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简史》读后感1600字
这本来只是一篇关乎哲学的书评,但写下标题后,最先跳入我脑海里的竟然是诗: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不是矫情,这是此时此刻我的真情实感。
读罗素的《哲学简史》,本来只是想了解一下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想了些什么问题,但我完全没想到的是,罗素在阐述各种哲学学说时,涉及了如此多的西方政治、历史、经济、社会问题。而西方政治历史碰巧是我知之甚少、想了解又一直不敢触碰的区域,之前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躲避,没想到这次躲无可躲,为了读这本书不得不硬着头皮推开历史之门,而那是一方新天地。此中感觉,很像汪国真的诗。
这本《哲学简史》,严格来说只是“西方哲学简史”,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罗素写给大众的一本哲学入门书,罗素在书中夹叙夹议,不仅阐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还结合了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背景。书从古希腊一直写到当代,你会发现,每种哲学学说都和时代有关,和历史有关,就像中国先秦的百家争鸣一样,西方各种哲学学派也曾是争奇斗艳,他们时而激烈冲突,互相攻击,时而又交汇融合,相生相成,很像聚光灯下的舞者,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进进退退间展现着离合之美,舞台上,舞者无限延展的肢体,很像思想者无限探索的心灵触角,仿佛有无限的可能性。
正如罗素所说:写这本书最大的愿望就是提供普遍性思潮的概貌。他同时呈现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到当代的连续性、继承性。一路读来,好像每种思想都不是完美的,包括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某钟思想有漏洞而全盘否定它。正如康德所说:我不担心被证明有错误,却担心被误解。还真是,就像我们应该听完别人的陈述再做判断一样,我们也应该在了解各派哲学家的思想之后再表达赞成或反对,而不是别人听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你就全盘否定其他主义,根本不拿正眼看人家。
书中一直有一读者在说“哲学不科学,没一点用”,我想他绝对是一位实用主义者,所以他只注重实用性,也可以说“非常功利”。然而,科学、技术虽能给你提供实现某种目标的方式方法,却绝不能告诉你采取何种目标;而哲学,恰恰是在做这件事,这就是哲学之用。
正如罗素所说:人们一旦开始从事科学工作,实际就已经陷入了一种哲学的世界观,这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之一。
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大概这句话十分关键;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他想改变世界,他认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革命”,他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他的时代有关:19世纪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业革命,激发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马克思的乐观更是爆棚,认为人无所不能,所以他的共产主义已经很有点乌托邦色彩了。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矛盾的两面(对立统一规律),如贫和富,但罗素认为贫和富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两种存在状态;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最终也指向“革命”,指向“推翻”,指向“重建”,比起哲学家,感觉他们更像政治家,革命家。
古希腊最博学的诗人和评论家 卡里马瞿斯说:“一部大书就是一个大灾难。”对此罗素抱有同感,同时罗素认为他这本书不是大灾难。但我觉得也不是小“灾难”,因为籍由一本书把各派哲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是件容易事,其中的继承性、批判性,以及它与科学、神学、政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罗素的《哲学简史》对我可算是篇幅不长的一部大部头,以至于尽管我用了47个小时去理解这28万字,也可能只是理解了十之二三,但仍然很有吸引力,它有点像思想的体操,很美、很魅。
本书虽然也涉及了历史,但其本意并不是为了给读者讲历史,而只是提醒读者不要忽略各种哲学观点的历史背景。那么就是说,这些思想既然有历史背景,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放之四海皆准 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对于中学时学到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我们有必要审视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