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傅雷全集)》读后感1600字
大一的时候心理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当时草草翻了下,现在重新来看看。
在序言中“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道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我相信,通过我在书中做出的努力,许多不幸中的人将会变得幸福甜蜜。”序言里他简要讲述了他自己的实践结果,是他的感悟、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因此,这本书易懂,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有启发的作用。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道理。论情爱,论竞争,论嫉妒,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旋律。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述了幸福的可能。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也许追求的恰恰相反。“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避免这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书中还讲了许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等等,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自尊”。这点很有意思,在工作中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为什么觉得是在浪费价值?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否定。罗素则建议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体验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
在前部分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里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有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自责者,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在做任何事之前先给自己描绘一幅想象的画面,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
自恋者,是喜欢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的人。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逗游,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就感觉幸福。得不到就觉得绝望。所依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在。
自大者,这种人自认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追求个人名利。这类人欲望比较强,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的人。罗素辩证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适当的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心态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应对其他心态针对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原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是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幸福。然而还有一些是精神上的幸福,其唯一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外向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摈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枕地融入社会生活。
如今,现在很多人不仅存在身体上的不幸福,精神上的不幸福也日益增加,他们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令人沮丧。以致他们极少拥有幸福感。而那些常感到幸福的人,他们关注自己也关注他人,对很多事感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因此这些对于感情和家庭,对于工作和休息,对于获取和给予。不仅能驾驭,还能不断体会幸福的滋味。
或多或少有点想法,关于幸福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心态。书中也有些翻译的问题,可能是版本的原因吧,也不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