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看完之后不禁想问:为什么你梁启超不去造个核弹呢?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的回答为:因为梁启超既不是科学人才,而且时代也并没到达那个水平。
那为什么梁启超要求李鸿章改革成功呢?李鸿章真是那种改革的人吗?而时代也到了那个水平吗?
说李鸿章不学无术,我觉得这个说法就很片面,若拿科举制度考出来的人来说,他可以算是非常成功了,但要说改革那当然算不学无术了,让最好的火车司机的去开飞机,再优秀也是胡闹啊。梁启超这本传记的问题也在于完全没写李鸿章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等方面,导致人物不够饱满,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李鸿章年少时候养成了什么样的性格,满文都是李鸿章的政绩和失败还有梁启超的各种看法,而看法大多是:若怎么怎么样这事儿就成了或要是我我就这么办,基本全是马后炮。前边说客观评价,看着看着发现根本不客观。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梁启超一颗滚烫报国心有点太着急了。
再说李鸿章这个人,作为清朝满足统治下的一个汉官,能在清政府获得多大的信任?清剿太平天国时已经声名显赫获得许多战功,彼时曾国藩想的已经是如何安度晚年赶紧隐退了,因为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他确实有一定的权利,但并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去做那些事情,从清政府内一直有很大呼声要处死李鸿章也可以看出这些,而清政府一被打就想往老家跑,怎么可能还想改革维新?而李鸿章会一直处理外交事务,我认为一个原因是洋人的要求,另一个是清政府没有可用之人,当时只有李鸿章相对能做到最好了。
文后还有拿李鸿章和各国或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做对比,我认为也完全不能这么比,每个文化的温床不一样,培育出来的人就不一样,政治环境也不一样,就算是同时期也并不合适做比较。就好比中国数学很差的学生到了美国也可以轻松碾压美国同学一样,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说美国人蠢。
所以我认为李鸿章就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的这么一个人,而且做得很好了,尽了最大努力维护清政府或者中华的利益,也为后来维新做了一些贡献,最后尽忠致死。称得上是“扶大夏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而他的自评“ 一生风雨裱糊匠”应该是最准确的评价了。
对于本书,我觉得写的太过片面,导致不能真正了解李鸿章;评价不够中肯,夹杂了太多自己的判断和感情,作为传记我觉得太差了。
附:
临终诗
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