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000字
某日,在家里的电视节前徘徊着挑选节目,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样一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反复看了好几遍,感觉内心某处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思绪仿佛跟随着电视机画面呈现的严肃静穆的故宫文化飘走了好远,好远。
打开《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似乎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再一次了解故宫里面的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以及感受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细致严谨的生活小细节。反复在文中出现的字眼“师徒制”、“磨性子”、“修旧如旧”,也恰好能简单的概括了他们工作的形式、要求和内容。“修旧如旧”并非字面上的那么简单,很多高等学府的毕业生,他们在学生时代是搞创作的,踏进文物修复这块领域里工作,却要完全摒弃他们创作艺术的细胞,我相信他们最初都是非常艰难与痛苦的,入行可能只需几个月,然而融进去估计得花上个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的工作,看似枯燥、守旧、刻板,甚至是繁琐、无趣、高压,却倾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与生命。我们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那些展现在我们视觉里面的文物,也许就是某位大师毕生的杰作,甚至延续到了他的徒弟,或者徒弟的徒弟。在这样看来,文物在我眼里成了非常神圣的东西,它是死的,但它又是活的。
我非常仔细的观察故宫里年轻的文物修复者的长相和气质,抛开他们的历练、清华美院、中央美院这些闪耀的光环,作为故宫的新鲜血液,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并不仅是他们的师傅们的“匠人精神”,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沉稳、专注、奉献,他们完全没有年轻人身上的浮躁,这大概就是他们所说的修文物会改变你的容貌,让你“磨性子”。我羡慕他们这些文物修复者的面容,内心充满着崇高的敬意。
如今,600岁的故宫,做得了表情包,也发明得了新科技。人们常讨论:传播文化,该以何种姿态,传播文化,该以何种手段。专业人员们会通过各种广谱、质朴的设备,推陈出新,这是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敬畏的态度对待文物还有他们的维护者。因为有了他们这批文物修复者,从而使我们当中的更多的人,甚至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看到老祖宗们的东西。
我在惊叹古人手艺精湛的同时,也佩服着匠人们的敬业与执着,他们用生命为我们维护文物,为我们解读发生在文物身上的故事,挖掘故事的内涵和深层次的要素。让我这个对文物一窍不通,孤陋寡闻的吃瓜群众,都有种想飞去故宫与他们合影的冲动,然后顺带逗逗故宫里面那些宫廷御猫、御兔的后代这些小可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