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全集)》读后感2100字
中央集权的建立:从西周到秦汉时代,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两条线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局面,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新时代。在秦朝以前的周朝采取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秦朝统一以后,把权力层层上收。通过设置郡县制,实现中央集权化。塑造了中国统一的国家认同;汉朝建立以后,沿袭秦朝的组织结构,但开展了“思想改造”。汉高祖刘邦通过“白马之盟”,确立了刘姓宗亲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了君权神授,最终政权的法统建立起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民族融合与官僚制度: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促进“新汉族”的形成过程。在汉朝以后将近四百年,北方被游牧民族占据,传统的中原文明向南迁徙,出现了文化融合。而占据北方的游牧民族,也被之前的汉文化所同化。中国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化”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存在矛盾,产生了一个叫做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集团。它最终支持隋唐统一了中国。同时,由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地方贵族崛起,形成了若干大家族割据的分裂局面。隋唐吸取了这种教训,废除了“察举制”,推行科举制,把地方权力上收,巩固了中央集权。最终让唐朝走向强盛。
唐宋元:唐朝初年,由于国力强盛,领土迅速扩大,导致了内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为了守卫边疆,唐朝设置了集军事、行政为一体的藩镇制度,造成了地方的军事实力的过度上升,酿成了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以后,藩镇割据演化成了五代十国。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军事权力十分警惕,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开国功臣手中的军事权力,让整个宋朝崇尚文人治国,压制武将的势力。这也造成了国家军事实力的衰弱,最终被蒙古灭亡。元朝建立以后,因为不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约束,也体现出和以往中原王朝不一样的气质,经济上的开放性大大提升。
元与明的兴衰:蒙古灭掉宋朝,建立了元朝。但他们没有积极采纳之前中原王朝“儒家治国”的理念,社会上升通道被堵塞,导致农民起义频发。而元朝刚刚立足不稳,就开战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加重了老百姓的税负。最终元朝在持续不断的起义中灭亡了;在建立明朝以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得到了空前提升;而在胡惟庸案以后,明朝又设置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统称为:厂卫制度。这个制度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对明朝的管理秩序构成了严重的破坏。
明朝的海禁与财政:为了应对当时在东南沿海频繁发生的倭寇问题,明朝推行了“海禁”,它的本质是把国际贸易权上收。在推行海禁的同时,明朝实施“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组织的国际贸易,在明成祖永乐年间,达到顶峰。在朱元璋废除宰相以后,设立了内阁作为替代性辅政系统,同时宦官和内阁分别掌管批红权和票拟权。由于明朝晚期皇帝的怠政,导致宦官权力上升,造成社会的混乱;明朝在开国就立下皇亲贵戚免税的规矩,这个规矩让大量土地无法征收赋税。这些赋税落到农民头上,造成了大量士兵逃亡。农民和逃亡士兵结合,形成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导致明王朝的衰亡。
康乾之治:康乾治清朝建立以后,延续了明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同时,继续推行科举制度,稳定了社会的统治根基;明朝实行的是土地税和人丁税同时征收,人丁税不仅不好收、不好算,也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引发社会矛盾。清朝中期,实施了摊丁入地,变相废除了人丁税,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带来了人口增长,也促进了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随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国力上升。虽然有康乾盛世的说法,但从严谨的历史学考察,更为妥当的表述是康乾之治。康乾之治期间,清朝的疆域和经济达到了顶峰。但由于人地矛盾的扩大和皇帝晚年的保守,中国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清朝的危机:清朝早期,在兵制方面采取八旗和绿营制。这两种编制都是世袭制。本应在战争结束后就进行调整。但清朝对军队的管理相对保守,没有进行调整。武器方面,清朝不重视火器的发展,造成了整体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清朝的财政体系,呈现出“高度货币化”的特点,但这种体系不完善,在基层的税收上经常会出现实物和货币的折合率方面的舞弊。这种舞弊给农民带来伤害,引发了社会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不仅提出建国纲领,采取了“王权和神权相结合”,还设置了相应的官僚机构。虽然后来被清朝政府镇压,但却给以后的起义和革命活动树立了榜样。
清朝的自救:清朝灭亡前的两个自救努力。一个是“自强运动”,它以学习西方技术为途径,创办了很多新式工厂和企业。但运动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并且自强运动的主张者,自身也存在问题。他们只引进技术,而没有引进配套的管理措施。在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后,自强运动破产;另一个是“戊戌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王朝政治”的内部修补。王朝政治的核心是维护皇权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任何改革都只能是在体系内进行修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变法的请求。光绪皇帝想要变法,但不掌握实权。最终由于改革触动了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的利益,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