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读后感_1500字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读后感1500字

从来没有把哲学书读过十页,包括朋友盛荐的《苏菲的世界》,这是二十年来第一本看完的哲学入门书,我感到庆幸与感激,因为它是那么的亲切,真知灼灼,引人思考,甚至一度看的热泪盈眶。

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此书少见的采取了两人对话的语录形式,不禁联想到哲学的源头,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以及孔子和三千弟子,事实上这种对话体,摒弃了自说自话的高深,拯救了淹没于哲学史的门外汉。在书里,说是说“读者”和“哲学家”,但是更像是师生的关系,一个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一个哲学教授,互相提问和回答,一来一回,七天时间,尽可能的谈论哲学。学生极其好学,善于提问,是个学习哲学的好苗子,教授则博学通达,恳切实在,一来我感动于这种古朴的师生关系,二来的确让我自然的代入情境,参与到他们的七天的哲学中去,进行一次小而完整的哲学训练。

有意思的是,有些对话很日常,像极了我们读者的内心独白,一下子拉进来我们与这个讨论的关系,比如当哲学家积极寻找反例推倒“知识”的传统概念,学生OS:所以您想说的是,知识不等同于有合理依据的真信念。我不想显得没礼貌,可是哲学家们真的只研究如此奇怪的例子嘛?我原本以为,哲学研究的都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哈哈哈。

摘抄一些让我醍醐灌顶的言论:

1.哲学家:有限性并不理所当然地使一件事物的价值或者意义化为乌有。甚至我们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唯有有限的生命可能才有意义。

——相反,在有限的生命里,从可能的荒谬里面,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另一种生活的哲学。在之后的「存在」章节里,这个问题再一次的被提起。

2.读者:您是说,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才是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哲学家:是的,或者也可以说就是“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

3.哲学家:如果想让生活中尽可能多些乐趣,就不要去刻意追求。

4.相对于单纯的功利主义来说,只有当规则功利主义不再仅仅着眼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读者:而是兼顾人的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尊严。

——对于如何活,我们强调太多活的「有脸面」,却很少提及活的「有尊严」。

5.自由不仅可以理解为没有强制,也可以理解为拥有多种选择。

——想起李诞讲的一句话,自由无非就是我们能够承受的代价。自由只有代价的,不是唯一的。

6.就像大卫·休谟说的那样,永远不能从事物“是”什么样(实然状态)推断出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应然状态)。用乔治·爱德华·穆尔的话说,这将会是一个“自然主义的谬误”。

——关于「自然主义的谬误」,想到鲁迅名言(真的):从来如此,就对吗?

7.也许将识别的主体和被识别的客体互相对立起来,这个基本的想法本身就误导了我们。我们不仅仅只是和这个世界对立的一个识别的主体,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平常在自媒体语境看到这种话,会觉得鸡汤,但是经过哲学家层层的推倒,得出这么一个认识,让我有点释怀,与人世发生联系,同时尽可能的感受,这是我希望的。因为当我们把生活当做假想敌,会让我们在对立的关系里找到抗争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也会让我们陷于紧张的气氛里,忽视自身与世界的关联,把自己与万物孤立起来,这不是自由,这是束缚。

8.哲学家:或者可以这样说:哲学试图通过对概念进行分类概括的方式,来完善我们理论以及实际的基本世界认知和自我认知。

对于这本书,只剩下一个词:抄!每一个小段落回顾,简直就是兢兢业业的课代表在做笔记嘛。我们还能不领这份情吗?先抄为敬!

当然,我也时刻谨记教授的教诲:

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述哲学观点,就说明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

以上。


1/100   2019  To Read List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