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全集》读后感3500字
读卡夫卡的《城堡》(2)
文/ 思
特别是奥尔嘉的温柔与善解人意,她想方设法挽救家庭的希望,寄予K. 与城堡的信件联系,想让信使哥哥巴纳巴斯受到城堡官员哪怕起码稍微一点点儿的重视。现在K. 与奥尔嘉一家成了一条绳索上求命的人。话说,一家人的命运维系在两封早已过时,无足轻重,官府本就不予理睬的乌龙信件上;梦寐以求一件工作服,竟成了巴纳巴斯的一种金光灿灿的身份的荣耀象征,巴纳巴斯迟迟未获准领取制服,说明‘官府的决定像大姑娘一样腼腆,千呼万唤也难出来。。奥尔嘉父亲在风雪里等待和乞求官府原谅自己的无罪之罪,得了风湿病,简直荒唐、荒谬!恐怕K.与他们都是等待上天(城堡里的人)“开眼、开恩”的永久等待者了吧……
K.和老板娘、奥尔嘉一家,也许还有弗丽达等,他们都属等待的一类,K. 等着入城堡,老板娘等着克拉姆再请她去一次,虽然她理智知道这显然不再可能。那么,他们苦苦等待的是什么呢?
信使巴纳巴斯的尴尬身份:他穿梭在城堡办公室的栅栏与乡村间,他没有下级官员共有的工作服,又非高级官员,甚至他对自己的是否真正做着信使工作(及被是否由真正的上司克拉姆指派的身份)也是怀疑的。这种不确定与微妙关系又一次加固了城堡虚无缥缈的象征。
一本批评集指出:由于城堡所指的开放性,对城堡的解读也多种多样,一些批评家认为如此众声喧哗的城堡意蕴是无法象征的,而是个寓言。
“①从神学角度来看
城堡指向神和神的恩典;K追求的是最高和绝对的拯救;
②从心理学观点来看
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而是K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
③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看
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
④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腐败无能,代表着崩溃前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⑤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角度来看
k的恐惧是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矛盾;
⑥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
K追求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⑦从实证主义者角度来看
则需要详考作者生平,卡夫卡的家庭、工作、恋情以及毕生追求等。”
6
老板娘多次说到,K.这个人要么是个傻瓜,要么是个孩子,要么就是一个非常坏的危险人物!因为小说故事主要以人物对话构成和推进,村长、弗丽达、老板娘、奥尔嘉、佩碧、秘书比尔格等个个都像心理专家阐释着他们眼里的城堡及周遭关系,及对K. 和他人的判断,从许多角度,推理严密,自圆其说,几乎360度毫无纰漏,这着实让人惊叹,倘若解释为为了表现小说,卡夫卡“巧合“齐集了“诸心理专家们”,否则还是有点惹人生疑的,不过城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和象征 ,它的村民也不能等闲视之吧?就把它当作膜拜权威、被压抑的村民生长出来的特征和特殊本领?琢磨别人成为一种人生要义?一个畸形的社会是人人失却信任与信用的算计,把市民精力消耗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上?
7
书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人物性格和微妙心理的刻画,以及一些闲笔与插曲,再一次证明,一类小说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度,比如:
弗丽达与下人相处的为人之道:“她很会驾驭下人,完全不同他们吵,并且,在他们面前数落他们太不认真时就像讲一个小笑话那样,甚至还像讨好似地用手指轻轻弹一下其中一人的脸。”
K.从村校教师那儿遭受的屈辱,转移为对女仆感受的温暖与对她们的关爱。
老板娘之所以对弗丽达如母亲般体贴照顾,只因想与所谓“克拉姆的荣誉”还强留一丝关系?最后篇末,K. 夸赞她的裙子,激起她的虚荣或情欲的暧昧反应?
新来顶替弗丽达的碧佩,原是客房女招待,现在K. 由于想接近城堡,企图利用她?就如当初对弗丽达的打算?
K. 开始进村里的形象:迷惑、孤傲、不经世事、不够俗世的精明和警惕,不畏惧权力、大胆而冒险、有话直说。从童年爬上高墙的事例,说明K. 自小有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意志。这也让后来,他千方百计设法进入城堡,成为合乎他性格的自然而为的事,尽管最后失败了。K. 有时有过于浪漫与热情的想法,有着天真与美好的向往,与村子里的行事作风格格不入。土地测量员的工作乌龙一事后,村长决定给K.一份村校勤杂工的工作,遮掩过失,开始遭到K. 拒绝,说明K.喜欢公正、不肯就范于歪门邪道的小技俩的性格。
注意信使巴纳巴斯的妹妹阿玛莉娅的目光,令人过目难忘:“她的目光同往常一样冷峻、明澈、凝滞;这目光不是径直对准观察的对象,而是——这使人感到颇不自在——稍微偏离目标一点点,不细心也觉察不出,然而却是确定无疑的,其所以如此,看来并不是软弱,不是难为情,也不是因为做了什么亏心事,而是出自一种对孤独的不断渴求,这种渴求压倒了其他一切感情,也许她自己唯有这样做才能意识到这种渴望吧。K. 依稀记得好像在他来这里的头一个晚上这目光就引起过他的注意,甚至可以说这家人第一面就给他留下的整个不愉快的印象,大概就是这目光造成的,它本身倒并不让人讨厌,而是充满自豪,冷若冰霜恰恰显示了它的真诚。”这是否也是生活里的卡夫卡的目光,对孤独的主动奔赴与逃离,对此绝望至极而起的自我拯救?
K说:“在我初次见到她时,她那种冰冷呆滞的目光就把我吓跑了。再就是,虽说她是年龄最小的,但从外表上一点看不出来,她属于那种从外貌无法确定年龄的女人,这种女人总不见老,但又很难说什么时候真正年轻过。”
剩下的一个助手又出现,K. 仍不能平复的心理,弗丽达既想对助手和颜悦色又想顺从K. 拒绝的复杂心理。
副主事公司子施瓦尔策对女教师吉莎的苦苦的单恋,也是这本书言说复杂性格的插曲:“他除了接替吉莎上体操课之外,对总待在吉莎身边闻她呼出的空气、感受她身体的温暖这样的日子就已经觉得挺满意。”“把两人连结在一起的,是一种一本正经、少言寡语的爱情;凡事自然是吉莎说了算,她是个慢性子,虽然时不时也会起急冒火而言行失控,但却受不了别人在别的时间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个性格活跃的施瓦尔策也只好顺着她,走起路来慢条斯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经常不苟言笑;不过可以看出,他做这一切都是有丰厚报偿的,那就是这样一来吉莎便毫无二话地、安然待在他身边。可是也许吉莎根本就不爱他;反正,从她那双可说从来就目不斜视、而似乎只有瞳仁在转动着的圆圆的灰色眼睛里,是找不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来的;人们只看得见她默默地、相安无事地同施瓦尔策待在一起,毫无反感,然而她心里肯定没有对自己荣幸地被一位主事公子爱上而感到受宠若惊,而且不论施瓦尔策是否在盯着她紧瞅,她都同样一如往常,处之泰然,并不在他看自己时着意显示自己那丰腴、富态的肉体。”这一等待处于焦灼的希望与无望之间,其结果是某些时候——但永远不会当着吉莎的面,在他身上那官少爷的骄气蓦然苏醒的瞬间,他会突然大发雷霆……
8
关于佩碧,这位接替酒巴里弗丽达的诱人职位又失去职位的年轻女孩,据说是卡夫卡后来安插进的最后一位女性人物,她有着孩子的青涩、少女警惕入世的俗气与狡诈,勃勃上爬的初显端倪的野心。
“佩碧对K. 讲完(她起先爱着K.的心事与职业受创的经历)了。她如释重负,喘了口气,擦去眼角和脸上的几滴泪水,然后便看着K. 不住地点头,那神情似乎在说,问题实际上根本不在于她如何不幸,这不幸她是承受得了的,在这方面她既不需要别人尤其是K. 的帮助,也不需要他们的安慰。她虽然年轻,但已经备尝了生活的艰辛,她的不幸不过是印证了她的生活知识罢了。问题是在K. 方面,她讲这么多是想把事实真相画成一幅图画拿给他看,即便她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她也觉得有必要这样做。”
这个即将蜕变为蝶的女孩,在现实里遭遇折翅后,似乎仍不失光芒,似乎最后增加了K. 的灰黯生活一个可以选择的稍稍光亮的去处……
经历了那么多风波,K. 已疲惫不堪,开始明了城堡的潜规则,一改光明的行事作风,现在他开始学会审时度势、察颜观色、精明与嬉笑待人了!比如评论老板娘的衣着引起一通暧昧的追问。自从K.与神秘的秘书埃尔朗格谈话后,从人人撵他无处投宿的落魄境况,到如今,他已成“抢手货” 了!老板娘要他做衣着参谋,佩碧要他去女招待处帮忙,盖尔斯泰克要他做自己的马夫,K.到底跟谁走呢?为什么小男孩汉斯也以K. 为榜样?成为他的理想,而不是村里的任何其他人?这里发人深思……
由于很多事实由人物谈话呈现,对话带着各自的主观感受,时有错觉与误判,与事实背离,又与客观事件交融,这种对话框架与风格,我觉得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脉相承的。面对《城堡》,语言本身也成了一团巨大的迷雾。与其说人们心理的复杂与狡诈,不如说我们陷入了表现和分析语言的哲学困境,我们几乎无法达成这一自创与自缚的献身语言的艰巨任务,从而增加了这本小说无限可能的丰富度。
20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