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与社会译丛)》读后感1700字
「 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忽然明白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每次有科学家去世,每年伟人们的诞辰忌日,都总有许多人在社交网络上发这两句诗,语气痛心疾首或轻蔑鄙视,感慨人心不古,大众娱乐致死。
这不是表面上「娱乐致死」的问题。
为什么科学家死了很少人关心,政治家死了很少人在乎?因为真的不在乎,真的不关心。科学家和政治家能为我解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吗?他们不能。尽管当代的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正在努力,但它们目前仍不能,差的还很远。哲学,哲学或许能,但当代哲学的门槛已经高到普通人无丝毫欲望去一窥究竟了。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它铭刻在阿波罗神庙上已经几千年了,至今仍蛰伏在所有人类心中蠢蠢欲动。这是我们最原始、最强烈的渴望,我们心中对「幸福」最隐秘、最直接的定义。
用来定义人的东西不再是理性——理性只不过是人自我保存的工具——而是艺术,因为在艺术中才可以说人是有创造性的。
我们因为一部电影痛哭流涕,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在一场演唱会中如痴如狂,是因为某些音乐的节奏和歌词的寓意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从电影和音乐中「认识你自己」。
这是艺术无以伦比的魅力。而在当代艺术中,由于商业化的需要,音乐和电影无疑是蕴含情感最丰富,对人心冲击最强烈的艺术种类。而歌手与演员则是这两种艺术形式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上帝死了,我们无人可拜,我们的价值基础崩塌了,我们在滑向深渊:谁来给我们托底?谁来将价值重建?谁来做万物的尺度?谁为我们的生活立法?唯有艺术。上帝死了,艺术家就是新的上帝,歌手和演员就是新的上帝。
我们通过艺术发现关于自我的真理,而曾经的人通过信仰。
在狂热粉丝眼里,他们是能够形成引导生活的宇宙观和理想的人,他们是天才,是一种神秘的、魔鬼般的存在。他们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是他自己。能够把握自身——一个充满种种意向和欲望的混乱世界,一个统一性令人生疑的事物——并赋予它秩序和统一性的,是他的个性。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他的精神和意志的自由活动。他身上包含着立法者和先知的因素,与那些把现有秩序视为永恒、无法理解人的沉思者、哲学家和科学家相比,他能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这是新的造神运动。
就像最近的人工智能狂热:我们在成长,教育的普及使我们更具理性精神了,所以我们说「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我们蔑视演员,我们不再偶像崇拜。我们要求灭神,我们要求砸碎所有星光大道,就像18世纪砸碎神坛一样——我们渴望自己成为神,我们渴望彻底的「认识你自己」,所以我们渴望人工智能。
科学界或政治界的大人物们,大众不会为其生老病死投入哪怕多一分的注意力,却为偶像明星们的一条微博狂欢或痛哭流涕。 狂欢过后,代表着政治正确的少数派便谴责大众,要求他们理性一点,要求关心科学,关心政治,关心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
因为毫无疑问,每个现代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上的;而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所依赖的一切,都无疑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后面有着理性主义的影子。
而如今我们对明星的狂热,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我们对启蒙时代的科学和政治解决方案的不满。这种现象,是洛克与卢梭观点分歧的当代表现;在它背后,是启蒙运动与反启蒙运动之间长达三百年的对抗。
四十多年前这种现象在美国出现,现在轮到我们了。
「你们要关心粮食和蔬菜!」 政治正确的传声筒们吼着,大众的良心痛几秒钟,然后转眼就忘。
「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成了令人敬仰的人类楷模;科学意识到自己必须与那种楷模同化才能保住它的可敬地位。既然人人都被认为本质上是理性人,科学家就会被认为是人人向往的完人。这就是启蒙运动建构科学的中心地位并使之受人尊敬的方式。」
理性,民主,科学,进步,这仍是我们社会中最最主流的政治正确。但这种政治正确,正在崩塌。
为什么,人们不会像以对待明星般的狂热对待科学家呢?为什么人们不热爱真理呢?
因为关于人生没有真理,生活的轨迹毫无理性可言。
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将科学家推向神坛——等人工智能觉醒吧,等造神计划成功吧。希望我能活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