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遍地》读后感800字
托尼·朱特的《沉疴遍地》(Ill Fares the Land)一言以概之,即是为社会民主主义辩护。而“Ill Fares the Land”也可以翻译成一句俗语,即“满地鸡毛”。作者首先对“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私有化的肆意蔓延、公共服务业的萎缩、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对公共事业的无动于衷,致使“不平等”的鸿沟不断扩大。基于经济学“理性人”与“进步史观”的逻辑假设,认为我们越进步越平等——但残酷的是,“总财富的全面增长,掩盖了分配上的差距。”以北欧为代表的“福利国家”面对着私有化开疆扩土的严重挑战。其次,托尼·朱特对“我们失去的世界”进行了追忆,即基于凯恩斯学说,二战后遍布于西方国家,尤其是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这是对资本主义的修正,是对社会不平等的修正,是对边缘人的关怀——可惜,现代国家内部,社会已经被丢弃了,赤裸裸地只剩下个人与国家。二战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打破了市场(经济人、理性人)的神话,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发展,没有合理的分配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盲目,所以政府的作用得到扩大。但是伴随20世纪八十年代以撒切尔夫人、里根总统为代表的新一轮“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再次,托尼·朱特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指出当前因为效率低下、福利国家的排外性而完全否定社会民主主义,或者公共领域快速私有化是一种灾难。最后,解决之道孕育于公共对话的重塑。可以说,全书的主旨是:公有化与私有化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任何执其一端的作法都有可能陷入教条主义的灾难。遗憾的是,说总比做简单得多,既有的利益团体总是倾向于压制一切试图革新的理念与行动。有一点,我觉着托尼·朱特说得很对,即对于社会快速发展(不确定性)的恐惧,使得人们对于秩序与稳定的渴望极高,如此也为强人政治埋下伏笔——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逐渐萎缩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