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3000字
究竟谁是医生,谁是患者
‘医生,我老公经常头痛胸闷心慌气短……’女人吧唧吧唧地说着,男人站在她的身后像个还没睡醒的孩子,目光无神的看着医生。
‘请患者自己说他的病情,他的病他自己最清楚’。听到这句话,男人的眼睛里的眼白往一边飘移。
‘我老公喜欢闷着,不愿意做声。家里的什么话都是我说’。医生的话还没说完,女人就张开嘴巴把医生后面的半句话吞吃了。
‘话都被你说了,你还嫌他他不会说话’。医生两眼紧盯着女人,好像明白了那目光里的含义,脸不由得红了,把自己的身子挪在男人的身后,男人躺在了床上,接受医生的检查和问诊。
当医生说‘你还嫌他不会说话’这句话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变弱了。平日里,每当别人问孩子什么事时,他总是抢在孩子还未开口前替孩子回答。时间长了,后来孩子就干脆不回答。别人问孩子原因,孩子说你问我爸。当时他都没仔细想孩子话里的意思,还总烦孩子不会说话。要不是今天遇到这个病人,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孩子不愿说话的原因。对这两口子的一股感激之情从他心里涌起。他知道了以后不会再去抢孩子的话,替孩子做事,相反去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从别人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问题,那一刻他得到了救赎。
类似的故事经常在我们周遭上演,这里面究竟谁是医生?谁是患者?
我认为都是。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别人的身上照见了我们看不到的自己,从而,彼此救赎。
美国精神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小说《当尼采哭泣》里,两个神一般的人物因病相遇,哲学大师尼采患有久治不愈严重的偏头痛,绝望症,在朋友的介绍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当时声名显赫的布雷尔医生。开始的时候,尼采对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阻抗,但布雷尔又不愿放弃对尼采的救治。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想到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方法才让治疗顺利圆满的完成。40岁的布雷尔虽然功成名就,但他也被近几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困扰,几乎想到过自杀。
‘’我过的生活不够好吗?我能找谁诉苦呢?我的生活已经以无可挽回之势向下沉沦,路已经越走越窄,这些苦,我能找谁说呢?谁能了解我的烦恼?谁能了解那些失眠的夜晚?谁能了解自杀与我之间的眉眼过招?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东西,我不是都到手了吗?金钱、朋友、家庭、美丽又迷人的妻子、名声、威望?还有谁能真正地抚慰我?谁能不问我那个再明白不过的问题:“你还能要求什么?”
他让尼采做他的医生。尼采不知这是一个套也全情投入。随着两位大师的精彩辩驳和感情的深入,尼采从布雷尔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治疗了自己的偏头痛和绝望。中年危机的布雷尔最终也明白了自己精神痛苦的来源。在彼此的救赎中都超越了各自的人生困境。
查拉图斯拉如是说: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一个看得见自己的人
尼采从不得不孤独到自主选择孤独,布雷尔觉得生活都是被设计到自主设计。这一重大的转变都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那个看见自己的人。尼采他为什么‘绝望’?为什么害怕‘慰籍’?他从童年到现在,尼采遭遇了三次人生背叛。一次是童年,这个关于到他人格的形成。
‘’在那之前,我从未容许我自己去爱一个女人,或许是因为我早年生活中充斥着女人。在我父亲死后,我被无情又冷淡的女性所环绕——我的母亲、我的妹妹、我的外祖母与姨妈们。某些不健全的态度一定烙印在我身上,因为从那时起,我就视与女人的亲密关系为畏途。肉欲——女人的肉体,对我来说似乎是终极的狂乱,是我与我的使命间的一道藩篱。
第二次是好朋友。
第三次是他亲密的朋友和深爱的女人‘路’。这一次更是让他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绝望和偏头痛。
‘’一个深沉的人也需要朋友”
“就算每个人都辜负了他,他依然有他的神。但是我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神,我就像你一样有欲望,而且,不曾有比完美的友谊更大的欲望,一种为同辈所环绕的友谊。
我没有归属感。我没有家,没有我可以终日谈话的朋友圈子,没有装满财产的橱柜,没有家庭生活。我甚至没有一个国家,因为我已经放弃了我的德国公民资格,并且从未在一个地方待到长得足以弄来一本瑞士护照。”
‘’一棵树在一片空旷森林中倒下的声音。未被注意到的事件有意义吗?‘’
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尼采不得不选择孤独,在孤独中绝望。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孤独和绝望,他鼓励布雷尔放弃自己家人和事业,放弃希望。
随着谈话的深入,布雷尔的勇敢、坦诚和一次次诚挚的邀请慢慢融化了尼采冰封的绝望,他们胳膊互挽,灵魂同歌。尼采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感动哭泣。在布雷尔那里他得到了认同,有了归属感。他内心的孤独和绝望被布雷尔看见了。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我就像你一样,我想要被一种家庭生活所温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是人基本的需要,如果没被满足,我们终其一生都会用力去寻找。
死亡焦虑和生命意义
某一天,当你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头上的悄悄隐藏的白发,从眼里爬出的鱼尾纹盘踞眼角。看着它们,你的心里多了一份伤感,叹岁月的无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如果你从没有为自己活过,心里会痛,会去无意识的对失去抗争。
“约瑟夫,我确信就是你忧惧的首要来源。那种胸口的压迫,那是因为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时间的贪婪是永恒的,时间吞食又吞食,而且不会吐出任何东西。‘’
40岁的布雷尔医生,在别人眼里可以说是过的风生水起。但他却陷入了中年危机,他认为自己几十年的生活都是被设计的生活,从没有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遇到患者年轻美丽的贝莎,对贝莎的性幻想欲罢不能,无法自控。根据尼采的分析,这里面包含的意思是恋母情结。布雷尔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死去了,他母亲的名字也叫贝莎。我认为这个疯狂的性幻想里也有对死亡焦虑的无意识抗争。大多小说里作者不会单纯为写性而写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是人本能的一种生命力。渡边淳一小说《无影灯》里,年轻男主医生在得知自己时间不多疯狂的做爱,老年的病人在临死前一次次要求护士满足他的手淫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们都是在用性本能的生命力来释放死亡焦虑,抗争死亡。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年轻美丽的贝莎’。
我们真正恐惧的是时间、衰老和死亡。
中年危机也是死亡焦虑。
‘我为自己活过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这句话。虽然我们都是宇宙的一粒沙,但在生命的某个节点我们也会思考自己的人生。
‘’你经历过你的人生吗?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经历?你选择了它?或者让它选择了你?喜爱它?或者悔不当初?当我问你是否已经实现了你的生命时,那就是我的意思。你让你的人生消耗殆尽了吗?‘’
“约瑟夫,我不会去教导说,人应该‘忍受’死亡,或者‘坦然面对’死亡。那种方式里面存在着对生命的背叛!我要给你上的一课是这样的:死得其所!”
“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时间永劫不复,如果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你的存在’,那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佛罗伊德的帮助下,中年危机的布雷尔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了一次选择。
‘’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尼采拒绝了布雷尔一家的真诚挽留,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孤独,但这是升华了的高级孤独。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是选择自己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命运,并赋予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