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读后感_1100字

《菊与刀(译林人文精选)》读后感1100字

上次乔秀岩先生在北大人文研开讲座,讲授内容部分有涉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国民性”、“罪感文化”、“耻感文化”、“道义”等内容。就讲授思路而言,乔本先生大体上是围绕着日本和西方文化模式的对比以及中日文化模式的对比展开的。所以我也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菊与刀》做一个梳理

一、日本和西方文化模式的对比

1.欧美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

首先我们不能用法学的思维理解“罪感文化”里的罪,而要从宗教意义上去理解“罪”,就《圣经》而言,人的自私贪婪诈欺本身就是罪恶的,对这种罪恶的“内心自省”就是文中所谓“罪感文化”。“耻感文化”之中的“耻感”不是内心自省的结果,而是“外界评价”施压的结果,即人受外界非议即生耻感的意思。《菊与刀》认为,日本人的自我约束不是自省的结果,而是“外界施压”的结果。

2.西方的平等观念和日本的等级秩序

西方的平等就现在看来,似乎有被用滥滥用的趋势。综观西方社会,人固然实际上从未摆脱身份财产对自身地位的约束,但在观念上,平等确实深入人心成社会一动能。相比于西方的平等,日本人却更享受等级秩序之下“各居其位”“各得其所”的自在和安逸。

二、日本和中华文化模式的对比

1.善恶观

我们不免疑惑,日本人为什么不会自省己失,对自己的罪恶进行忏悔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日本人的“善恶观”问题:人必得先知何为恶,才得以有忏悔的标准。但是非常抱歉的是,《菊与刀》在分析了日本文化之后,得出了“善恶观在日本民族的价值体系内缺失”的结论。我们当然不能理解这种缺失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传统,不管是“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罢,都有善恶标准放置于前内化于心。

2.儒家的“仁”在日本“道义”体系中的丧失

日本是一个极端追求“道义”价值的民族,所谓“道义”,即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评价。这个“社会评价”我们不能当然地把它定义成“良好的社会评价”,就好比“法”不能当然被评价为“良法”一样。日本的“道义”承继中华传统中“义”的成分,意在忠心侍主,不轻言背叛,为维系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奉献自己。但是中华文化这种赴汤蹈火的“义”概念之上还有“仁”的约束,即“义行”是否正当还要考察其是否符合“仁”的要求。但日本文化的“道义”在价值序列中处于最高位置,“道义”之上没有正义的约束。

以上几点都是通过自己对《菊与刀》的理解整理出来的。鉴于《菊与刀》本身因未能细致深入刻画日本民族性格而饱受争议的事实,我得补充一点:批驳《菊与刀》的相关论文还未看,并不清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聊供一看。[捂脸]

【PS从今天起,要静下心好好读书,好好打磨自己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