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名作家文学课)》读后感2700字
听毛姆聊写作和人生——读毛姆《总结》心得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吸引我的书。因为喜欢毛姆,就想更深入理解他的作品,更全面了解他的人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全部需求。毛姆一直在寻求可以一次性回答所有困惑他问题的一本书,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事情,最后他得出结论:永远也找不到这样的书,只能自己写,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他说这本书既非自传,也非回忆录。不管它算什么,我认为它是文学爱好者的一本好教材,里面有毛姆本人大部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他读过的作家作品的点评。《总结》并不是毛姆的临终作品,他老认为自己在写这本书之前会归西才急于动笔,事实上完成这本书时离他本人生命的谢幕还有28年时间。听一位你一直仰慕的作家平易近人地跟你聊写作,聊人生,聊一些你心里有却不知道该怎么说的东西,真是过瘾。
毛姆出身律师家庭,他本来是个医生。在他18岁时,他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但他羞于说出口,因为在那时,没有一个出身体面的少年会把文学当职业。23岁时,他下定决心当作家,放弃医学去了西班牙,在当时,这是非常不靠谱的一种举动。毛姆能够成功,源于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阅读能得到的一切文字。与其什么也不读,他情愿去读一张时间表或一份目录。阅读对他而言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必需,如果被剥夺一小会儿阅读的权利,他就会像瘾君子被剥夺毒品那样躁怒。毛姆读了很多历史和科学作品,还读些哲学。他的医生经历让他懂得人性,教给他关于科学和科学方法的基本知识;法律和政治行当锻炼了他清晰的思维和深入人心的洞察力。毛姆勇于创新,尝试写不同类型的小说。因为他不要追随成功,而要飞跃成功。他认为作家只有自我更新才能做到多产,而要自我更新,他的灵魂就需要新鲜的体验不断地加以丰富。找到更丰富源泉的捷径是对过去那些伟大文学进行探险,再就是自己亲自体验。他一生走了无数的地方,经历了无数的人事,他一辈子干过的事情,我们十辈子也干不了。他是一个行动派,“不要再劝自己我还没有准备好,因为如果说到现在我还不能就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事情下定决心的话,将来我会这样做的可能性也不大。”他不喜欢交际,因为那些谈话通常轻松友好且流于表面,能听到机智妙语的机会并不多,给人感觉教养的唯一用途就是堂而皇之地说废话。
毛姆把所有他熟悉的作家都点评一番。佩特的作品贫血,在那些精巧、优美的句子后面,能体会到一种疲惫、苍白的人性。斯威夫特的作品完美,可是完美有一种严重的缺陷,就是很容易乏味。契诃夫是个很好的短篇故事作家,但他天性忧郁愁苦,无法构思一个可以在餐桌上讲的紧凑而富有戏剧性的诸如《项链》那样的故事。赫兹里特过度修辞。纽曼有一点华丽。他很庆幸自己辛苦从大英博物馆里记录的那些奇珍异宝的名字还躺在旧笔记本里,为想写废话的人留着。他不再系统地研究那些大师,因为尽管精神上心甘情愿,肉体上却虚弱无力。有一位作家是他欣赏的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那就是莫泊桑,他说莫泊桑是值得追随的老师。他在20岁之前读了莫泊桑的大部分作品。可能受莫泊桑影响较多,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
关于写作,毛姆把目标定在清晰、简洁和悦耳上。这三种特质是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的。关于清晰,毛姆说他对那些需要读者努力才能理解他们意思的作家从来没有太多的耐心。词语是一种专断的东西,它们只为其意思而存在,如果你不注意这些,那么你连注意都做不到。晦涩有三种原因:一是作者没有能力把它写得明白;二是作者对自己的意思都不十分确定;三是作者故弄玄虚。当然,要达到清晰,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关于简洁,他用两句警句概括:紧扣要点,能删则删。关于悦耳,他要求词语有分量、有声响、有外表,这样才能写出优美动听的句子。当然,尽管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向动听的声音妥协,却不应该对使意思模糊的词让步。写得不清楚比什么都糟糕。如果你能写得明晰、简洁、悦耳并且生动,那么你将写得很完美,你将写得像伏尔泰一样。他摒弃浮华词藻,用尽量直白、不矫饰的方式写作。他只想把事实记录下来,把所有对清楚表情达意没有必要的词全部省去。关于文风,毛姆认为,过分强调风格让人心烦,一旦固化,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不能自由地写作。好的文风没有努力过的痕迹,写出来的文字看起来像是妙手偶得。作品表现出来的越从容,作者写作时越费力。正如时下流行的那句话:“你只有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关于人性,毛姆分析得很透彻。对自己而言,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然而,从常识出发,我注定是个无名之辈,我是否存在过,对整个宇宙来说没什么分别。所有人都是伟大与渺小、美德与恶性、高贵与卑微的结合体。我并不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好或更糟,但我知道,如果我把生活中的每个举动和脑海中闪过的每个念头都写下来,那么世人会把我当作邪恶的魔鬼。我想知道,一旦人们开始检视自己曾有的想法,他们是否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去谴责别人。人们能够原谅自己,却无法原谅发生在别人身上同样的罪过。天生的自我主义使我们以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来对对方进行判断。人太难以捉摸,太容易被遮掩,没法被复制;而且太不连贯,太过矛盾。名流们往往带着面具示人,隐藏起真正的自我,谁要以为他们的公众形象同他们内在真实的自我是一回事谁就是傻瓜。
关于生活,毛姆这样说:大多数人过着受变幻莫测的命运所掌控的随遇而安的生活。很多人受迫于其出生的境遇和生活的必需而保持一条笔直且狭窄的生活道路,形成固化的生活模式,没有向左转或向右转的可能,生活本身逼迫着他们。如果能够避免,谁也不想住在阁楼里靠啃面包皮度日,金钱就像第六感,没了它你就没法最好地发挥其他五感。我们能确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一个人所能确定的事情太少了。既然未来并不确定,那么抓住当下的每一分快乐就不过是个常识。将来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在,也会像今天看上去这样微不足道。毛姆活了91岁,可能跟他的好心态有关。
关于哲学,毛姆的一番话让我释然:不愿费心费力去清楚表达自己思想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仅具备学术价值。当那些最杰出的哲学家也不总能彼此理解时,门外汉如果也理解不了他们,也就可以让它去了,不用纠结。尼采哲学的流行并非源于其思想可能有的深刻,而在于其生动的文风和有效的形式。
关于宗教,毛姆说他所受的教导是,生活在上帝面前,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拯救他的灵魂,可是他所看到的是,那些牧师没有一个践行他们所宣讲的。所以,在毛姆的血液和骨子里,他把上帝看做理智之人必须拒绝的一种假象。
多读毛姆,会提高你的写作技巧,也会让你变得更加睿智和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