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的土地》读后感4000字
风雷激荡六十年
——沉沦的土地读后
1983年,青年作家周梅森想“找一找文化大革命中封建主义大泛滥的历史根源,对我们的民族精神进行客观公正的再认识”,写下了喧嚣的旷野、沉沦的土地、崛起的群山、庄严的毁灭、黑色的太阳等五部中篇小说。
这五部中篇小说,独立成篇,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时间看,五部小说故事发生时间,自1888年直到1948年,总体上是连续发展的;从内容看,五部小说均围绕苏鲁豫皖交界的清泉县的几座煤矿新衰展开,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失败;从主题看,通过五个典型的时期的煤矿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自1888年至1948这六十年悲壮而苦难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实际现实总是比作品反映出来的现实要复杂!如何表现那段历史是作家面临的课题。作家要保证反映的历史,虽然不是完整的还原当时的现实,但必须具备基本的真实性、准确性、生动性。没有真实性,就失去了思考的必要;没有准确性,就欠缺了思考的力量;没有生动性,就没有思考的趣味。一旦把历史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后,如何理解和思索那段历史,则是读者面临的课题。
我读《沉沦的土地》,深深的被其吸引,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觉得作家周梅森截取1888-1948这六十年历史,目光聚焦到苏鲁豫皖交界的清泉县地面上煤矿的兴衰,是匠心独运的!每部作品名称也拟的贴切生动!
一、 这段历史风雷激荡
六十年我们称为一个甲子。但1888—1948这一个甲子,是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六十年。外患最强烈。1894年败于日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随后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后来更有日本1931年侵入东北三省,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内忧最强烈。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后,全国基本进入军阀割据状态,内战不断。先是北洋军阀混战,后来是国民党派系倾轧,然后是国共两党内战。可以说这60年是伴随着枪炮声走过的。
这一个甲子,是变化最为剧烈的六十年。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成军,这是求富图强的洋务运动的最高成果。然而却在1894年甲午战争,全军覆没。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终以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街头宣告失败!
1915年袁世凯居然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很快以失败告终!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随后掀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北洋政府时期,各派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纵横捭阖,敌与友之间根本无一定之分。可以说这60年新旧思想交锋,敌我风云变幻中走过的。
这一个甲子,是艰苦求索前仆后继的六十年。洋务运动失败了,开始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失败了,开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了,开始护国战争;护国战争失败了,开始护法运动;然后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终于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一代中国人顽强不屈,艰苦求索,前仆后继,不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誓不罢休!
二、 煤矿兴衰撼人心魄
《喧嚣的旷野》中那个叫楚保义的窑夫,靠着自己的艰苦劳作、聪明才智从零起步逐步办起民窑,更靠着厚黑手段逐步成长领军人物。他的黑,带着暴力和血腥,带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血淋淋!他收容土匪,阴使其摧毁机器,捣毁官窑。却被自己雇佣的土匪所胁迫,因拒不交待存银地点,被刺死。情节令人震撼!不仅如此,作者又轻描淡写地交待,官窑从此正常开业,官窑不断亏损,直至停业。这种写法令人震撼在于通过流血争取来的发展机会,却被腐败断送了,岂不令人惋惜!
《沉沦的土地》中,乡绅刘叔杰其实才是真正指挥乡民罢工的领导。在罢工谈判陷入僵局后,兴华煤矿公司认为谈判阻力全在刘叔杰一人,派员刺杀他。刺而不死,导致阴谋败露。兴华煤炭公司总经理秦振宇终于答应乡民提出的所有条件!本来是喜剧结尾,可马上所谓县政府介入,判处罢工领导人刘广田死刑。由于公司无力赔偿,旋即破产倒闭,乡民的赔偿无法得到兑现!这种结果让人愤慨!作者还简单交待,兴华煤炭公司收归国有,然后又卖国英国;失业窑工境况更加悲惨,古朴世风日渐沉沦!这种结局令人叹息!
《崛起的群山》中,英国德科罗尔煤矿工人罢工。乡民支持罢工,并提出利益诉求;中国煤矿公司也暗中支持罢工,各派反帝的力量,就像崛起的群山。罢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促使德科罗尔煤矿妥协,答应工人的全部条件,但对乡民的诉求置之不理。是否复工?不复工,罢工成果可能付诸东流;复工,乡民的诉求,无法满足,可能引发内部分裂。最终,罢工领导层选择复工。于是一场流血冲突来了,自己的工人领袖刘广福被乡民活活打死。这种结局令人愤怒,令人悲哀!复工泡汤,德科罗尔煤矿无奈宣告关闭,这是斗争的极大胜利!
《庄严的毁灭》中,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土地的背景下,中国煤矿公司负责人章达人何去何从?在搬迁至重庆,让英国人代管、让德国人代管等各种努力斡旋后,为不使煤矿落入敌人之手,最终选择炸毁煤矿,这是庄严的毁灭! 这种抉择令人震撼!
黑色的太阳》中,一心想带领中国煤矿公司试图东山再起的采矿专家贺绍基,只用一年零三个月,1947年1月便开工恢复生产,却被共产党游击队炸毁。随后国民党派26师进驻保护生产,贺绍基充分发挥出众的才华,以惊人的速度复建矿区,建造了现代化的出煤大井。但随着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失败,26师撤退,造成了矿区的权力和军事力量的真空,乡民狂热无知地瓜分矿区的资产。贺绍基万分失望,他不相信共产党能够治理好国家,自杀了。这种结果令人叹息和悲哀!
三、这部小说发人深省
(一)旷野喧嚣势不可挡。旷野为何喧嚣?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煤炭是工业的太阳,发展工业必不可少。所以一个能够产煤的地方,民营资本,国有资本都会蜂拥而至。所以在煤炭丰富的清泉县,旷野必然的喧嚣起来。这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大势,谁都阻挡不了。楚保义阻止不了!乡绅刘叔杰阻止不了!回头看楚保义的抗争,刘叔杰的抗争,有一种螳臂当车的感觉,自然让人心生悲凉。身处当时当地的他们,有可能认识到这种大势吗?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这种悲剧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发生,而做不了任何事情!
(二)土地沉沦不可避免。沉沦的土地,我觉得有两层意思:一是字面意思,兴华矿业公司因采矿技术原始粗陋,造成采矿性地震,产生了土地的沉沦;二是引申意思,经过一番斗争后,兴华公司破产关门。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卖给英国德科雷尔公司。这是一种沦陷,是一种沉沦。这样的政府,是无能的政府,是卖国的政府,注定是短命的。当时分裂的国家,无能的政府,土地沉沦是不可避免的。
可能沉沦的土地,还有另一层意思:“失业窑工境况更惨,刘家洼十室九空,竟有老妇烹食幼子。七月,饥民暴动,县城粮仓店铺被洗劫一空,四乡绅士均遭劫难,三先生府邸未能幸免
……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古朴世风日渐沉沦了。”
(三)群山崛起实属必然。群山崛起,我理解为各种反帝的力量。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随后签订《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建立使馆区、镇压反帝斗争等等。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敌人欲壑难填,他们不止于崛起政治利益,必然不断求得经济利益,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开矿通商等等,一步步渗透乃至控制我国的经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沉沦后,必然有崛起。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11日汉口惨案发生,6月13日九江冲突发生,6月23日沙基惨案发生,7月2日重庆惨案发生,7月31日南京惨案发生。能够忍受吗?不能。中国共产党在行动!百度上说,“中共中央立即召集会议,决定扩大斗争规模,号召上海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以抗议英帝国主义的大屠杀。在共产党人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等的领导下,31日晚上海有组织的20余万工人成立了上海总工会,并选举李立三为委员长。”危机时候,是谁站出来?中国共产党!
《群山的崛起》中,最大的胜利是把英国德科罗尔煤矿赶走了!这与当时中国的形势是呼应的!群山崛起,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的觉悟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
(四)庄严毁灭铁骨铮铮。小说中多次描写章达人的阴险狡诈、唯利是图,我读来都觉得是欲扬先抑!因为在关键时刻,章达人做出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决定,炸毁亲自经营20余年的煤矿!这和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是一样的沉痛,一样的难以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一年后章达人服用鸦片自杀,终年53岁;虽然他死后没有多少悼念,但他的这一举动足以令人尊敬,足以民垂千古!
五)黑色太阳必将升起。按照作者的说法,能源是工业的太阳,那煤炭工业就是黑色的太阳。文中以洋务总办纪湘南的遗嘱结尾:“余开办矿业凡60年,惨淡经营,历经坎坷,屡无建树。自新中国诞生,才绝处逢生,步入盛世,吾儿吾孙当尊奉总理嘱咐,走社会主义之道路……”诚然,从楚保义的煤矿,到官办煤矿,到兴华煤矿,到中国煤矿公司,都是失败,无一成功!不是办矿的人不行,相反,每一次办矿,都有数一数二的办矿专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是时代的局限,一个没落腐败的国家,其工业不可能健康发展的;一个受帝国主义奴役的国家,其工业是谈不上发展的;一个分裂的国家,其工业是无法正常发展的。只有到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崭新的太阳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