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作乐(百读文库)》读后感2800字
一个人的成功实在是太偶然了,以至于几乎每一位成功人士的生平都逃不过职业作家秃鹫般锐利的眼睛,无一例外的被创作成一部部精彩的传奇故事,它们有的一先令三便士一本,有的五先令六便士一本,有的二十先令一本。那些多舛的命运和开挂的人生,经过专业人士的调味和勾芡,最能激发起读者打开荷包的欲望。我想,无论能否娴熟地演奏《热情》或者《黎明》奏鸣曲,在书架上放上一本烫金封面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总会让我们的心中获得不少满足。同样的,当我第一次读完《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我几乎想立刻飞去太平洋深处的大溪地,膜拜一下伟大的斯托里克兰(尽管我是一个红绿色盲,平时看地图都费劲)。而能比这些史诗般的人生更精彩的,也许只剩下完美的人生了。在《寻欢作乐》中,男主角爱德华.德利菲尔德为我们全景展现了这样一种梦幻般完美的人生。
毛姆说他是“以一个带着妻子儿女在惠特斯特布尔小镇上定居的无名作家作为爱德华.德利菲尔德的原型的”(而更多人则认定他的原型其实是托马斯哈代),他从一个出身在乡下的,大户人家管家的儿子,闯荡伦敦,一步步成为了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人物,最后叶落归根,在自己的出身地,曾经的主人的庄园里体面地过完了辉煌的一身,逝世后甚至被提议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利菲尔德的才华未必比得上斯托里克兰,但他却得到了命运女神特别地眷顾,在最正确的时候,为他送上了三位最完美,最优秀的女性。这些犹如诸葛亮锦囊般的女子,成就了德利菲尔德无懈可击的一生。
当德利菲尔德一脸倔强,穿着惹眼的棕色灯笼裤,在乡下老家招摇过市的时候,除了一个模糊的梦想和一次失败的尝试,他几乎一无所有。他靠为出版社写软文谋生,并且要靠卖书来付肉铺的账。我想,如果他一直窝在老家写书评、唱滑稽歌曲和打惠斯特的话,这一辈子他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英国乡间石刻的一些拓片了。此时此刻,德利菲尔德最需要的是有人推他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而没有谁能比一位精力旺盛但举止轻佻,充满欲望而又有几分姿色的乡下少妇更适合这个这角色了。无比幸运的是,德利菲尔德的第一任太太罗西甘恩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上帝给了她一头浓密卷曲的金发和一双风情万种的眼睛,她绝不会甘心于逗弄还在上中学的牧师侄子或是在酒吧和运煤船上的水手调情。(当然,那个煤炭商人乔治勋爵,看起来还不错,他有自己的双轮轻便马车)于是,她在一夜间把自己和丈夫推到了伦敦。他们走的那么潇洒而浪漫,除了一屁股的债务什么都没留下。
十九世纪的伦敦是一个足以让德利菲尔德这样有才华的人一展生手的舞台,他的努力也为他赢得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拥趸。比如腰缠万贯并且人脉广博的土豪大佬昆廷,荷包不鼓但出手阔绰文艺圈的二流老戏骨哈里,和德利菲尔德一样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家希利尔。作为一个初出茅庐还没赚到什么钱的年轻作家来说,这些社会资源实在太珍贵了。所以,德利菲尔德一定非常感谢她太太在每周六的家庭茶会上对这些朋友的殷勤款待,自然也非常乐意罗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坐着昆廷雇来的马车陪他去凯特纳饭店;或是和哈利去剧场看戏顺便一起吃顿宵夜什么的。至于她从又老又肥的荷兰钻石商人那儿搞来了一件价值230镑的貂皮披肩,或者和自己的小兄弟也发生了婚外情,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她就好像林中空地上的一个池塘,既清澈又深邃,跳到里面去会觉得很畅快,即使一个流浪汉、一个吉卜赛人和一个猎场看守人在你之前曾跳进去浸泡,这一池清水也仍然会同样的清凉,同样的晶莹澄澈。
最妙的是后来罗西和乔治勋爵私奔去了美国。天哪,这对于正在事业攻顶时期的德利菲尔德来说,已经不是幸运了,简直是一种福气啊。有谁会希望在成名后让大众知道自己的妻子是一个出身卑微而且行为不检的乡下女招待?况且这时的德利菲尔德也迎来了一生中第二位女性,巴顿.特拉福德太太。
虽然他们并没有结婚,但是此时此刻的德利菲尔德并不需要妻子,他需要的是生意伙伴,而特拉福德太太堪称史上最完美的金牌经纪人。要不是她在贾斯伯吉本斯身上折了本,这块大馅饼可能就就不会砸中还在默默奋斗的德利菲尔德了。这位真诚热爱文学的出身苏格兰上等家庭的女士,每次去德利菲尔德家时的“神气就像一个要做交配飞行的黄蜂”。她坚定的为德利菲尔德的著作奔走宣传,最终成就了他的成名作《人生的悲欢》。当然她和罗西互相不对付,但幸运的是罗西识趣地退出了。在得知德利菲尔德遭遇婚变后,特拉福德太太无比真诚的表示:“最要紧的是别让这件事扰乱爱德华的工作。”德利菲尔德这只会下金蛋的鹅从此受到了特拉福德太太无微不至的看护,他们形影不离,在社交场上,她可以让德利菲尔德异常粗暴,也可以让他显得才华横溢。反正,她成功了,他们成功了。就算德利菲尔德得了严重的肺炎,而特拉福德太太自己也到了力不从心的年纪,她仍然不放心别的女人染指德利菲尔德。
接下来的情节太让人熟悉了。年事已高的头面人物和自己的贴身小护士在疗养的时候闪婚了。没有人能够指责这段婚姻,因为主教都发出了特殊许可。况且德利菲尔德婚后过着堪称完美的生活:他住在故乡的庄园里,家具陈设及雅致又华贵,仪容精致,衣着考究,由夫人安排,定期接待一批又一批社会名流,吃着奢华的佳肴。尽管年事已高,好在有太太的在一旁帮助和鼓励,他总算能表现出得体的举止和谈吐。他年轻的太太自然非常爱他,所以并不需要应酬所有的访客,有时候她会很贴心的把他一个人留在书房吃饭,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休息。他的书房被太太精心布置过,屋子整洁的一尘不染,古董书桌上反扣着一本厚重的精装本,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仔细装订过的手稿和装帧精美的经典名著套装。就像在所有名人晚年的相片或故居展览馆里能看到的那样,大概唯一缺少的就是丝绒栏杆和请勿拍照的标识了,哦那时候还没有家庭照相机。
俗话说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优秀的女人,在毛姆看来一位恐怕不够,而一生能接连不断的遇到三位优秀的女性,那真是童话故事了。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可和他牛津学长的这部《寻欢作乐》相比,武侠世界依然留下了那么的遗憾和叹息。有人说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的婚后生活永远是个谜,那毛姆的这篇《寻欢作乐》可以看作最为详细的谜底。总而言之毛姆通过这部小说,为每个成年人勾勒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完美人生。难怪毛姆自己说这是他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我想他的满意不仅仅因为这部小说充分展现出了毛姆的创作才能和写作技巧,更让他满意的应该是这部小说的一版再版,为他带去的丰厚收入,尤其是和阿尔罗伊基尔的那本正儿八经的《德利菲尔德传》相比,毕竟毛姆一直只是一个“二流作家中的佼佼者”而已。如果一定要说这本小说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恐怕就只有毛姆那标志性的尖酸刻薄用词和阴阳怪气的语气了。毕竟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地无可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