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之光(福克纳经典)》读后感1100字
《八月之光》是我拜读的福克纳的第二部小说,第一部是《喧嚣与骚动》。重读福克纳的初衷是看了《燃烧》这部电影,剧本根据村上春树的《烧仓房》与福克纳的《烧马棚》改编。《烧仓房》是看了,村上设计的模棱两可又隐喻丰富的情节给剧本留了很大的空间,但遗憾的是后者还没看,就着急地读了一本福克纳的长篇名著。
《喧嚣与骚动》大抵是围绕一个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家族展开的,与其说是“家族”,莫如说“家庭”,因为自南北战争后,南方各州完全成了破败萧条之地。小说以多角度叙事闻名,仅一天内发生的事情,三个人讲述,串珍珠似地拉长为一部长篇,阅读困难指数五颗星。想想,其中一个叙述者是弱智儿,另一个叙述者是精神趋于崩溃的人(后来自杀了)。
而《八月之光》的出彩地方在于多线叙事,叙述角度更加多元,但更多的是把几个主人公的身世从爷爷辈撸了个遍,这正适应了作品的背景较大,围绕杰弗生镇展开,而不是一个家族。同时人物非常非常饱满。福克纳的写法类似于“复调”,几乎看不见作者的影子,没有作者的观点,而是由小说中各个人物讲述,他们大多是小镇居民。再者福克纳往往不直接描写人物内心,而是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反应内心,比如对克里斯莫斯的这段描述:
“睡不着便开始用力做深呼吸。他故意这样做,感觉到甚至密切地注视着自己白色的胸脯在胸腔内逐渐逐渐地往下陷,竭力往体内吸进黑人的气味,吸进幽深莫测的黑人的思想和气质;然后又从体内着意呼出白人的血、白人的思想和白人的气质。整个呼吸过程中,他的鼻孔绷得紧紧的,胀得发白,竭力使自己的气味变成鼻孔正嗅着的气味,全部身心一齐扭曲用劲,带着肉体的反抗和心灵的抵御。”
从他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身份的迷惑与追寻。
对海托华的描写那章不禁让我想起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二弟伊万的那章描写,都是让你感觉从人内心最深处、最黑暗之处走了一遭,与陀氏近乎狂乱崩溃的笔锋不同,福克纳用大量比喻,夹杂着心理活动,让读者感受到了在心理反省与突破时的艰难——“在沙漠推着破旧的轮车”与突破心理障碍后的快感与虚脱之感——
“他们奔驰而过,霎时不见踪影,只剩下尘土飞扬,遮蔽天空,淹没进现在已经完全降临的黑夜。然而他仍然倚在窗边,他缠着绷带的头部显得很大,失去了轮廓,支在两条扶在窗边的胳膊上。他仿佛还能听见他们:号角劲吹,马刀砍杀,嘚嘚奔驰的马蹄声渐远渐逝。”
再回到福克纳对叙述的创新与突破上,《八月之光》共设置了两条叙述线索:莉娜与克里斯莫斯。两条线索平行进行并处处有对置和反衬等手法(译者在小说后进行了讲解)。
以上大概是从人物和叙述上讲了讲自己的感受,本来还想从文体上说说,但时间不早了,就此停笔吧,等读完下一部福克纳的小说再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