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读后感1100字
浪漫主义到底是什么?我带着这样的问题翻开了这本书,但是直到最后一页,也没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始终隐藏在雾气缭绕的迷宫之中。这不是伯林论述的问题,实际上他已经完成了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也许浪漫主义作为一项运动,本来就没有很统一的理论学说,也许用语言、概念来表达,本来就与浪漫主义的主张背道而驰。
如果硬说的话,浪漫主义似乎是对启蒙运动中所标榜的一切领域中人类理性能力的质疑,它反对一切普世价值、理性构造、终极答案、绝对真理,拒绝一切千篇一律的被抽象过、概念化的生活事实,主张恢复生活的本来面貌、丰富色彩。
从浪漫主义的大潮中,流淌出了十九世纪以来的种种思想涓流。艺术领域是其主脉,但这方面咱不太懂,说不出都有啥。哲学领域中,有黑格尔的唯心论的历史辩证思想,有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意志哲学,有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法学领域有萨维尼等引领的德意志历史法学派。
伯林在书中说浪漫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意志,但在我主观猜测,浪漫主义的精神源流似乎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如果对古希腊的种种哲学思想加以划分,我觉得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是自然哲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恩培多克勒,阿纳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等人,他们寻求的是世界的基础成分,发展到高峰就是原始的原子论,形成了机械论的世界观。第二派是古希腊形而上学,代表人物有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追寻着万事万物背后那不变不动、作为基础的存在、规律。这两派的统一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人可以找到千变万化的表象之后的一致性,到了亚里士多德,实际上通过四因说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上述两派,形成了有机论的、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三派智者派,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等,与上面两派相反,他们强调知识的相对性,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更是主张“世上无物,即使有也不可知,即使可知也不可说”,从中滋生了怀疑论的认识倾向。可以说怀疑论是一切希望认识世界的人的大敌,是笼罩在人类认识能力上挥之不去的一片阴云。智者派在古希腊是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共同的敌人。
西方世界后续的思想史,都延续了这三股思想派系的缠斗。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强势之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目的论的世界观占据了主流。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思想启蒙,尤其是牛顿出版了原理之后,机械论、因果性的世界观深入人心。而浪漫主义延续的正是长久以来没落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思想。
总体上,三股势力缠斗的结果是三方各据一方,三足鼎立,机械论、因果规律思维——科学领域,目的论、形而上学——哲学、神学领域,相对主义——艺术领域。
以上纯属瞎写,仅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