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1100字
翻到这一页,我便知道即使再怎么不愿不甘,书终归还是读完了。心情如同旅途中即将到站一般如鲠在喉,难受和享受并存。
看到这本书有太多偶然,在习惯于跟风的网络思维里找到自己想看的书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有时也会有运气作祟,在你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里丢来一本小记,剩下需要做的只是点开它,如同这本书。
两天前的我正处于浑浊的生活思绪里呆立,每日的重复和毫无自豪的生活现状让我充满沮丧,空空如也的大脑挤不出一点儿感叹,不会抽烟也不喜喝酒将我这个二十出头的当家孩子逼近厕所开着浴霸抓耳挠腮。
熬夜的过程其实是痛苦的,午夜飞驰的货车压在马路上发出妖风过堂的呜声,我不停开关着手机里的APP,逐渐烦躁也说不出话,直到点开这本书,翻开第一页,读完三序,我才犹如干枯的海绵犹豫不决的落在一片大海,那种突如其来的渴望彻底淹没了我。
之前并不认识阿三,也从未看过他的前两本书,熟悉的过程更像是酒桌上的豪言,只是文字多少增添了文艺的拘谨。
着实来说,书名背后的思考,要远高于内容带来的想象。但这并不是说内容不好,阿三的文字细腻,平缓轻盈的念出一个个凄美的故事,一幕幕浮现的美景,文章过半之前就能捕获一票渴望逃离城市的人儿。只是越是简短明了的东西越让人增添想象。
书很轻松,闲适的文笔能够想象阿三在写作前的样子,一杯葡萄酒,一首轻缓的CD音乐,洽到好处的阳光窗纱,还有初见如亲的旅馆一旁。阿三存于这一切中,缓缓回忆起那些往往,时而叹息一口,时而嘴脸上扬,俏皮认真的留下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想尽办法戳到我们的那个生活开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害怕读完一本书,总想着细细品味每一个初次见面的文字,所以我尽可能的慢一些,以至于甚至上报了几个错别字。但无论怎样拖延,故事总有念完的时候,每当这时我会想起群山回唱里,开始的父亲带着儿子将小女儿送走时讲故事的场景,父亲的故事从未讲完过,儿子和女儿也没有听够,但一切就是那样停止了,突然又似乎有所准备的结束。
无论如何,这是本拯救我的书,它将我带离自己在现实画好的牢笼,飞出去了无数个想过或从未想过的地方,靠着文字的描绘,在空空如也的脑袋里幻想出身在其中的美景。文中的配图也花了心思,出现的时机的恰到好处,至少与幻想的那些片段一致。
结语该说什么?我不太知道,如同我不喜欢结束那般抵触,所以我喜欢彩蛋,更乐于猜想下一站的冒险。这本书开启了我的某些地方,相信也开启了作者阿三的,期待和憧憬撒欢的扭在一起,便成了我的结语。
书是文的躯壳,打开了它,其实是打开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