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全集)》读后感1200字
不知自何时起,诗经在我心里长成了一片芳草凄凄,水丰芦美的芳草地,它的样子对我来说不是课本中学到的《硕鼠》、《伐檀》,而是“关关雎鸠”,“桃之夭夭”,“蒹葭苍苍”、“燕燕于飞”、“青青子衿”、“月出皎兮”……她的这些样子,皆源自“国风”。
国风在诗三百中占160篇,是诗经的精华所在。这些诗篇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百读不厌,个人感觉至少有五个原因:
一、真纯。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何谓“思无邪”呢?后人注疏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我觉得此评甚是到位,私以为,“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矫饰” “至真至纯”的意思,这点阅读中感触尤深。
二、亲切。
国风写的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读来如身临其境。
诗经的年代虽远,但其中所述的琐琐碎碎都是我们今天仍在过着的真实的生活,所以感觉很近,很亲切。尤其是,当你发觉两三千年前的古人与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竟然一样时,那种感觉十分奇妙,有点穿越。
三、情投意合。
诗是人的天然性情的一种流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展现,所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也。国风中的诗也多是抒情诗,有趣的是,你竟然会发现,你今天的思想感情古人都曾经历过,而他们当年的心情,你仍能真切地感觉到。时时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感。
四、丝丝入扣。
说丝丝入扣,是指它的篇章结构非常自然合理,情景交融,和读者的思想感情丝丝入扣。
诗经中的赋比兴自然而然,就像说话一样轻松随意,起承转合也是于不经意间完成,读来就只有一个感觉,“舒服”。
五、概莫能外。
读诗经国风,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事,你遇到的、未遇到的,它基本都写到了,所以你会产生一种崇拜,一种感慨。生命就是一种循环往复,某一刻你会感到你是活在今天的古人,另一刻你会感到古人是活在过去的你。生命有继承,有创新,有进化,有重复,不必想太多,只消珍惜当下。
以上为个人体悟。
以下为国风备忘录:
一、国风的构成
“风”的原意是“风俗”,包括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15个地区的民歌,称“十五国风”。相对于那个时代出现的国,13国的国风都有了,唯独没有“楚”风,后有研究认为,周南、召南即“楚风”。周南,因在周王城的南面而得名。在周代,人们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为“南国”或“南土”“南邦”等。因写的是各国的风俗,所以叫“国风”。
二、诗经的时间跨度
国风大抵是周初至春秋年间各诸侯国散传的歌谣,由古人收集起来的。这些歌谣产生的时候大概很古,但收集的时候却很晚了。《诗经》的时间跨度大约六七百年的上下,《诗经》是一段一段慢慢辑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编辑的。
三、各部分形成有先有后
《诗经》各部分的形成时间,据胡适考证,最古的是《周颂》,次古的是《大雅》,再迟一点的是《小雅》,最迟的就是《商颂》、《鲁颂》、《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