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读后感1100字
值得一读,整体读下来几点感受 :
1、这就是一部行走的世界地理或是世界观人记,用小数据对几个国家的人文进行总结;
2、观察力和联想力,就像经常调侃的“中国式旅游”-“下车尿尿、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回来忘掉”,而从不去用心观察当地文化,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要你善于去发现和思考。
3、善于提问,挖掘事情的真相往往需要刨根问底,而对于研究用户而言,隐性需求往往隐藏的很深,甚至连用户自己不能察觉,需要你去引导和触发。提问的问题要做到先穷尽,再精准。
文中部分观点摘录:
>> 总有消费者的欲望未被满足,或未被发现。而这种欲望,正是新品牌开发、产品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基础。
>> 此外,在一个人口众多的透明世界里,我们更多地把内心世界暴露在网上,所以“隐私”和“专属”的意识就变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 我们渴望的,就是我们以为缺乏的——某个人、某个地方、某件东西、生命中的某段时间。
>> 我不由得想,今天的冰激凌与三四十年前的冰激凌相比,带给孩子的满足感是否一样?我把今天的青少年称为“电源插头一代”或“屏幕少年”
>> 一项新业务通常源于文化失衡或夸大——某样东西太多或太少——这意味着,在社会上,这样东西不是缺失了,就是受阻了。
>> 我们的任务宣言之一,就是为一个缺少微笑的国家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微笑是会传染的。
>> 在一个缺乏肢体接触的国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似乎通过家具和房间,给人拥抱的感觉。
>> 简单说,人们躲不开科技,也逃不过它带来的焦虑。
>> 电视上重复播放的一次恐怖枪击,比报纸上任何数据的本质影响都大。
>> 不仅如此,我们双手递东西给别人时,别人也会用双手接。
>> 影响一个国家幸福度的一个因素,是当地人的肢体接触程度。
>> 观察的习惯就像写信一样,是正在消失的艺术。部分原因在于,现在我们一独处,就埋在手机里,无心观察周围的环境
>> “美国是个适合生活的好地方,”他说,“但我每次去那儿,感觉都很差。”他中断了一下。“巴西是个不适合生活的地方,但我每次去那儿,感觉都很好。”
>> 在信息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漂泊感。移动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人“无处不在”。社区能给人带来亲切感和归属感,但是,“线上的社区”越多,真实的社区就会越少。
>> 我们通常记住的,不是一种饮料、一种口味,而是喝饮料时发生的故事。
>> Roomba现在成了毫无个性的高科技产物——它造型优美、设计完美、高效而无趣——但是,却没了人性特征。它不仅没有帮助Roomba的主人“打破常规”,反而放大了繁忙工作中的无趣。
>> 一滴血里包含的数据,可以展示将近1000种不同的病毒。如果样品量选择得当,一滴血的样本也会跟我的工作一样。
>> 7C框架是搜集(collecting)、线索(clues)、连接(connecting)、关联(correlation)、因果(causation)、补偿(compensation)和理念(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