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读后感900字
阅读上一本书《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从技术思想到商业逻辑》时,受曹政先生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对未来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触动,特意挑了李光复、王咏刚先生的《人工智能》来阅读。毕竟,要理解未来,首先必须了解未来。
读完《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类面对人工智能如何变革和学习有了基本了解,也更能感受到李光复、王咏刚先生确属有情怀、有责任的科普作家。
先说科普:本书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的实例入手,从大众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术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深度学习的描述,为了说明机器自动调整参数,完成深度学习建模,书中以计算机识字为例、极其形象的“水管网络”描述可以说让人印象极深。
再说情怀:对照目前最有效的人工智能算法,李光复先生为其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提出的语音识别算法而感慨“生不逢时”,并不无感慨地写到伟大的创业需要“生逢其时”。同时直面AI大时代、大格局,为华人及中国在人工智能浪潮加强布局而积极推动和参与,希望中国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先发后至。
后说责任:为消除大众对人工智能的非理性恐慌,在深入分析、列举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之上,合理预测全局大势,乐观估计AI局部进展,以较大篇幅帮助读者理解失业影响、技术威胁,并对于深度学习失控、AI开发者的偏见、数据垄断、数据安全、AI时代的学习变更、及至人类进化、人生意义都进行了思考或建议。确如书中所述,在一个公平的制度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会受到欢迎,技术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制度要能保证每个人或大多数人都受益。
浮生碌碌、汲汲营营,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中,作为普通人该如何定位、学习、转型,利用个人特长、借助机器智能,主动拥抱未来,才是读完这本书,最应该深思和努力的方向。
另,评五星的额外理由: 特别感谢在8月初“恰逢其时”地阅读这本书,受书中内容启发,购买了书中提及的“科大讯飞”,站在了股市这波人工智能的小风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