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35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3500字

翻开这本书一下子被作者的哲学性分析深深吸引住了,让生命有了层次感,读者更加清晰的看到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表述的那样,人们一直以来向往“成功”——比如声望、财富、地位——认为获得了这些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幸福。然而真正的幸福真的就是靠这些肤浅的表象就可以达到吗?作者很巧妙的将成功划分为两个部分:“成就外功”还是“成就内功”,就像武林中的“功夫”可分为“外功”与“内功”。初入江湖、舞刀弄枪的侠客们往往努力修炼外功,以此“成就外功”;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和那些深藏不露的武学泰斗却格外注重修炼内功,因为唯其如此,才能“成就内功”。

所谓“成就外功”,即“外在于我的东西”。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与我无关,比如天地山河,比如风霜雨雪,比如别人的生活;另一类与我相关,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看他拥有什么。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越多,在旁人眼中他就越成功。在我们拥有的所有东西中,最彰显于外的就是那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钱、名牌服饰、昂贵的首饰、堆积成山的山珍海味;其次是存款、利润、股份等,在人类社会中大多也以这种“功利”论成败。

第二层次:它不能为我们直接带来物质享受,却比物质享受更温暖一些、更有内涵和亲和力。通常称之为“修养”。修养包括“修身”与“养性”两个方面。体现为我们拥有健康的体格、匀称的体型、姣好的容貌;“养性”指的是我们拥有良好的气质、翩翩的风度、友善的态度。

以上这两个层次都有一个共性:它们或多或少是可以用钱“买”来的。虽然我们能拥有它们,但是它们并不真正属于我们,我们无法永远占有,注定会失去。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在第一层次功利层面说到的权势、金钱、财富——从长远来看,它们始终在人与人之间川流不息,永不常驻。权势从来都是从这个人流向下一个人,从这一朝轮转到另一朝,人们今天上任,明天卸任,权势却一直虚位以待,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朝代,更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第二层面谈到的“美貌”“强壮”“气质”,好像它们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即使他人羡慕嫉妒恨,终究无可奈何,这一点与功利层面的那些东西大不相同,显得实在了许多。可是,我们在自信的同时,却忘掉了这样一个事实:别人拿不走的,时间统统能带走。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时间几乎能无情地卷走一切,包括你和我,哪怕现在的你很美,此刻的我很健康,但“骁将渐衰,美人易老”,世上最忧伤的事莫过于此。这些东西看似属于我们,其实是我们从时间那里借来的,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却从来没有所有权。

由此,我们或许能更理解上文所说的:那些我们能拥有、能占有的东西,不会在我们身上常驻,它们终究不属于我们,终究会流逝,这些都是“外在于我们的东西”。

那么究竟什么是“内在于我们的东西”?哪些真正属于我们,能常驻而永不流逝的东西?

这要按三个不同层次来说:

第一层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这是绝大多数人最常关心的问题,即“别人觉得我怎么样?”“他们觉得我美吗?”“在他人看来,我幸福吗?”在这一层次,与其说我们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如说我们在乎的是外界的评价。

第二层次是“我拥有什么(What do I have)”。这一层次上的我们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的实际所有。

第三层次是“我是谁(Who am I)”。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于我们的东西”,它决定了我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别人拿不走它,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逗留在我们的凝视中;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那是一种神圣的幸福。就算没有财富,他可以凭着自己的德性而幸福,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史怀哲博士,他主动放弃了殷实富裕的生活投身于非洲的医疗救助,长达50年;就算失去自由,他可以为人格的完整而深感幸福,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被囚禁27年却依然笑容可掬、热爱生活;就算面对死亡,他可以因为此生大节无亏而幸福地离开,像孔子临终前反观一生,自觉可安然去也。

要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成功人士”,应当尽力既成就外功,也成就内功。正如一个美好的女子往往“秀外”且“慧中”。这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祖先推崇一个人在生活中应当尽可能“内外兼修”——“修炼外功”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那是至高的、纯粹而甘美的欢乐。因为财富得失不定、权势涨落无序、祸福起伏难测、身体发肤旦夕间逐渐老去,我们虽对此心有不甘、心存不安却无计可施。“功利”价值或物质力量自有其局限性。它们是有用的,但它们不是万能的;它们是美好的,但它们不是唯一美好的,也不是最美好的。“我们应当努力挣钱,因为它重要;而我们挣钱,最终只是为了有一天它对我们而言不再那么重要。”

如何达到内外兼修呢?

首先通过获取知识这种方式,这里的知识不是狭义的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人类的“知识”可被区分为两类——“生存的知识”和“生命的知识”,前者是一个人用来获得物质、维持自身基本生存的知识,后者是一个人用来呵护精神、使生命健康美好的知识。“生存的知识”教给了我们谋生技能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生命的知识”则让我们事理通达、心安理得、自由欢乐;人生中的很多困扰用多少物质上的投入都无法解决,不管多少钱、多高的地位、多奢华的享受,都换不来那生命中的朝气、内心的充实、精神的振奋、灵魂的安宁。

如何让生命充满幸福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如何获取快乐:人的一生从童年走向成熟,快乐也会从“此一时彼一时的激动不已”延伸到“持久而平稳的欢乐”。童年时的快乐,往往“因物喜、因己悲”,基于具体的对象、关注一己的情绪变动。我们的“快乐”在于“得到”时的兴奋、“悲伤”源于“得不到”时的沮丧。这样的“乐”注定太“快”而无法稳定持久。随着个体到成熟,成熟的快乐则接近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成熟者,有糖吃挺开心,吃不到糖也不难过;赢了人家挺开心,输了也不难过;美味佳肴不拒绝,粗茶淡饭不计较;得意之时不显摆,失意之时不抱怨。就像一位禅师所说:“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计较得越少越幸福。”当一个人什么都不计较的时候,又何来怨念?

第二点要正确对待死亡:生命似乎就是装在身体这个皮囊中的一团精神,死亡就是精神离开了这个皮囊,飘散到皮囊之外的无限时空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身体内的那团精神正在一点一滴地从皮囊内流溢到皮囊之外,人的“精气神”正在逐渐向空气中散去,直到人的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呼吸从身体中输出,我们就完成了这一段生命的历程。生命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只是发生了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转变,从可见的变成了不可见的、从有形的变成无形的而已。死亡对于我而言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存在形式,某种程度上,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得以弥漫于无限时空,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生命”并未被“死亡”取消,而是在经历了“死亡”这个环节之后进入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另一个存在形式。生命还在,只是与之前不一样了。

第三点好奇心:人终有生老病死,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人的生理发展依赖于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但是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理,还有心理;不仅仅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好奇心的涌动促进我们的精神像我们的身体细胞一样新陈代谢。好奇心的夭折,即是精神生命的夭折。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也是维持幸福感的一种途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