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学(全集)》读后感_2700字

《大学(全集)》读后感2700字

儒家怎么讲学习这件事?
在西周时期,当时的官府垄断教育,以贵族教育为主,普通老百姓很难进入到官办学校去学习。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这种体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到了东周,各国之间战乱不断,打来打去导致礼乐崩坏。这时期,诸侯们各据一方,并且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教育对象不再仅有贵族同学了,有能力的老百姓也被接纳进入官学。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转向封建制度,也影响到了教育体制,“学在官府”制度走向了衰败。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孔子开始创办私塾,与“学在官府”针锋相对的是,他在教育对象上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推广到所有人。“有教无类”是说不分什么贵族啊、平民啊,也不分什么国界啊、华夷啊,只要想学都可以学,所以孔子的弟子三千都来自当时不同的国家。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从一开始就为儒学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思想最初的传播,实际上就是从私塾教学开始的,也就是从孔子教导学生开始的,因此,理解儒家的教育模式,对于串联理解儒家整体学说,很有意义。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荀子,战国末期的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创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师说》,作者韩愈,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是其写给学生李蟠的文章。荀子、韩愈都是儒学大家,这四篇文章,讲得都是儒家求学、治学的道理。对于学习这件事,儒家学说是怎么讲的呢?
在《劝学》的一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了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在“有教无类”的指导思想下,儒学是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把教育事业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所以《荀子》的开篇文章就讲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就很能看出其重要性。《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是强调了教育在君王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说对待学习的态度,应该是“乐学好学、日积月累”。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并且经常温习这些内容,是一件(应该)让人很快乐的事情。有一次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该如何描述老师,回来后告诉孔子,孔子自己的概括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和对弟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学习看得比吃饭、睡觉还重要,要做到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荀子认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特别说明了对待学习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重要性,因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儒学说关于学习的具体方法,也是十分系统,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荀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荀子在《劝学》中,说读书要有一个顺序,“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是讲信、解,笃行是去行、证,学习的过程包括信、解、行、证四方面,只是信、解的学问不是实学,要去行证。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荀子》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可见,知和行事不可分的关系,学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行。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儒学注重教学并重,有着非常高尚的教师观。
《劝学》提出了“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认为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也是不容忽视的。《荀子·儒效》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学记》则极其系统得阐述了为师、教育的理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些不教条、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前瞻性和实用性的。韩愈在《师说》中,也是极力推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范晔《后汉书·孔僖传》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所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为学、治学最终为了什么样的目标?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为学的最高目标是在明德至善的基础上成为君子圣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儒家指的读书学习而后成为明德、圣贤之人的最终标板目标了,而这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