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与母亲的99件小事》读后感1600字
母亲,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崇高的,伟大的。不良生的《云上》,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如潮水般喷涌而出,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又凝结成晶莹的泪水,从我眼前缓缓划过。
掐指一算,母亲离开我已七年之久了。这七年中,母亲常常与我在梦中相见,她依然那么慈祥,依然那么清瘦,依然那么辛苦。一个操劳的人,在梦中呈现给我的形象,仍然是,劳作,劳作,永不疲劳,永不倦怠。
母亲1940年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为了帮外公、外婆维持生计,年幼时就学会纺线织布,缝衣纳鞋,操持家务。艰苦的生活一直熬了十几年,嫁给父亲时,满以为生活会有所改善,但想不到却是苦难的绵延。
母亲与父亲结婚不久,父亲就考取了大学外出读书,家庭的重担从此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既要到农业社劳动挣“公分”养家,还要照顾小孩。一大早就出发到田地里干活,用长绳子将孩子从腰间系住然后拴在坑墙的铁环上,使孩子刚好能爬到窗户边而不至于掉下坑,再留一点吃的在窗台上,以免孩子哭喊。但母亲早上出工,下午才能回来,中午别人家送午饭到田里时,母亲只能俄肚子坚持把下午的活干完才能回家。孩子看不到妈妈要哭,饿了渴了更要哭,邻居们实在不忍听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叫时,就从窗口喂点吃的或喝的,大哥与二哥都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成长的,母亲常对我说他们是靠邻居长大的。孩子小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圈养,到了五六岁以后就行不通了,孩子会四处活动。有一次,母亲从田里回来找不见我二哥,问邻居们都说没看见,母亲便着急啦,哭泣着对大家说是不是被人贩子给拐走啦,最终在老屋半山坡的悬崖边找到了我二哥,二哥是因为孤独与饥饿而睡在那里的。喊醒二哥时,母子俩抱头痛哭。
柴米油盐,现在看来不是问题的事,在五六十年代,可是压在一个农村家庭妇女头上的大事,解决起来相当困难。老家生火做饭全靠煤,而用煤要去20华里外的镇上去买,还要翻越10华里的一座大山才能将煤肩挑回家。孩子们小时,家里用煤全靠母亲翻山越岭去肩挑,个中的艰辛,无法形容。可以说,母亲是一把汗水一把泪,将我们兄妹几个拉扯大。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与营养不良,致使母亲积劳成疾,几次生病住院,但终九死一生,化险为夷。每次一出院,母亲就继续操劳,不顾生死,为儿女们呕心沥血。
尽管家境极度贫寒,但有亲戚朋友到家里时,母亲总是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宁肯自己和孩子饿肚子,也不能让亲戚朋友空腹走。母亲常告诫我们,人生在世,一定要为人正派,行善积德,宁肯自己吃大亏,也不能让别人受小害。母亲从不愿和别人闹纠纷,即使是对方的错,母亲也一笑了之。每当我们兄妹与伙伴们斗殴时,不论青红皂白,受到责备或挨打的总是我们。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无论在哪居住,都能和邻里和睦相处,深受亲戚朋友的尊敬,人缘好,威信高。
为了供养孩子们读书,母亲在五十多岁时又去学习如何补鞋,并举家搬迁到县城里,在街市维持生计,供孩子们上学。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冻,为了省钱,母亲舍不得穿棉裤,着暧鞋。无论春夏与秋冬,母亲总是风里来、雨里去,顶严寒、冒酷暑,为儿女们耗尽了心血。
随着儿女们成家立业,母亲也转移了她的工作阵地,又开始一家一家地帮子女照看小孩,查出肺癌晚期时,仍在弟弟家中服务。
妹妹告诉我,母亲临终时,当问及想不想念我时,母亲已说不出话来,眼角边挤落了两滴泪珠,就永远地闭上了眼晴。而我这个不孝子,却因工作原因,没能在母亲病危期间陪伴一分钟。
母亲的一生,是辛苦的一生,艰难的一生,同时也是伟大的一生,她善良、博爱、宽容、坚忍的品格是我们的骄傲,并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母亲走了,悄悄地走了。每每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我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伤心至极。奉劝所有人都关爱自己的母亲,等她突然离你而去时,悔之晚矣!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但愿她在另一个世界,不再辛苦,不再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