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读后感_1000字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读后感1000字

喜欢陈丹青的电视节目《局部》,雅致的画室配合静穆的巴赫《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把人带入一种安静、艺术的氛围。跟随陈丹青的眼睛,洞见幽微辽阔的美术世界,欣赏冷门佳作的细节精彩 ——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布法马可的《死亡的胜利》,蒋兆和的《流民图》,巴齐耶的《巴齐耶的画室》,梵高未完成的海边少年,徐扬的《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古希腊派格蒙群雕《巨人的战役》。冷门,有时候更是一扇门,从这扇门里,看见局部之美,看见隐没天才 —— 威尼斯的卡帕齐奥,俄罗斯的苏里科夫,佛罗伦萨的安吉利科,民国女画家关紫兰、丘堤。打开这扇门,眼光,也变得有点不同了。

十六集《局部》像闲谈,但每集的话题,话题的内涵,不降格,节目中有看不完的细节和话题。这个节目是可以多次观看的,随自己艺术水准的提升,会发现不同的细节、会理解更多的话题。两刷《局部》,观看陈丹青的“观看”,一个个细微的局部,一处处没人注意的精彩细节,兼以配乐,兼以他手拿稿子,有时照念,有时笑嘻嘻对着镜头闲聊 —— 那是一个老辣纯真的耽溺者一边摩挲爱物,一边分享他的迷醉。那爱物,便是他在谈的画。

因为喜欢《局部》,翻开《局部》文稿,同样没令人失望。电视节目像快餐,有些言语一听而过,很难抓住好好回味。阅读文字,配合电视节目,可以慢下来,边看边悟,跟随陈丹青的眼睛,看见另一种可能,许多原来不注意的次要信息进入眼帘,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因观看不同而不同。观看变了,世界也变了,仿佛找回了成长过程中被丢失的孩子气,变得敏感,容易惊喜、容易感动。

网络时代,麻木最易,敏感最难。海量信息冲刷一切,世界前所未有的透明,守着搜索引擎,什么都能查到。然而查到也就查到了,没有什么惊喜可言,铭记更是奢谈。下次再用再查,永远可以探囊取物,永远都是两手空空。

不要门槛就能吸引眼球的东西,一般不会持久,新鲜感一过,很快就会感到厌恶,需要不断的新刺激。而古典的东西,不管是音乐、绘画还是文字,一旦迈过那道门槛,会一遍遍吸引人。初看,感叹;叹过了,隔时再看,还是感叹。

绘画会变、电影会变、媒介会变,但观看的欲望,不会变。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把眼睛养娇贵,从阅读优秀文字、欣赏古典艺术开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