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读后感800字
这是普通人的历史。
两段最深刻:
1“政客们反复去靖国神社参拜,或者仍有人主张南京大屠杀纯属虚构的论调,对这些人我已经抱着放弃的心态了。但内心一直有股“宁静的愤怒”。看到最近一些周刊的目录,充满了各种排外的谩骂叫嚣,深感历史的真实性已不再受重视了。
过去虽然许多人也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但仍有句话说“只要愿意追求财富,就不至于贫困”,但现在呢?一大堆非正式聘雇的临时人员,不管再怎么努力,仍得活在无可救药的社会中。虽然不是只有日本才如此,但大家都不再抱持希望。雇佣方不再具有劳动道德,只能说现在的年轻人处境堪怜。
当我二十岁时,在不知世道险恶与社会真实的状况下成长,既无法获得资讯,也不能选择政权,连批评的自由都没有。现在的社会,如果你想要理解事情的真相,总有办法找到管道去理解。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不愿面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更不勤于学习。”
2“许多人的经验与记忆,都在缺乏倾听者的情形下就这么消失了。不管是自己的亲戚,或者近邻、同事,光是愿意侧耳倾听这些回忆,就具有相当的意义。
而且对听者而言,可以获得比叙述者更多的收获。因为人类存在的证据,就只存在于与他人、与过去的互动之中。
对人类来说,不明白自己为何生存于此,便会产生不安。市场上虽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商品来抚慰这种不安,但通过与周围的互动、对话,建构人际关系,比起被动的瞬间性购买行为,能够提供更多收获,也是可以让效果为持久的方法。
所谓的记忆,是通过听者与叙述者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所谓的历史,也属于此类相互作用的形态之一。将倾听对方的声音、努力赋予其意义的行为,称之为“历史”应该也不为过。
父亲终将过世,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但能够做的,便是倾听父亲的经历,赋予其意义,使其长久存续。这是生活于当下的我们所能办到的事情,也是除了我们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处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