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经典里的中国(全集)》读后感_1000字

《经典里的中国(全集)》读后感1000字

书评:作者态度中正平和,娓娓道来。胡适曾说讲书可以使古书趣味大增,这套书就是明证,真是文言半文盲的福利。如果价格能可爱些就更赞了。
脑洞:对理想主义者的热爱及乱想
理想主义者如果用名利和影响力来衡量,常常是现世的失败者,但是他们的天真和勇气依然动人。在利他和利己之间,理想主意者也更有可能地倾向于利他。天真和勇气也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元气与活力。人性包含自私。向往活力,向往(被)善良,向往美,乃至向往知识,都有期冀从中获利的考量。可是向往久了,总会被耳濡目染,这就是理想主义者作为火种的可贵之处。但有两种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并不特别遭人待见。一种是出于对社会的无知而将生活美化的自欺欺人者,另一种是打着理想主义旗号方便自己行利己之事的伪善者。
读经典里的中国,对孔孟的印象改观了不少,荀子的想法有可取之处,比如持续的学习,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认同。这可能是因为孔孟的思想更质朴,有暮春时节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天真、有打破壁垒,有教无类胸怀、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荀子则有把儒作为工具为自己牟利的嫌疑。在他的解释里,儒者是秩序的维持者和解释者,这颇有下山摘桃子的狡猾。而且只要和他的观点不合,哪怕思想源于一脉也要被贴上贱儒的标签,党同伐异和他鼓吹的君子并不自洽。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最强的动力不是理想,而是恐惧和欲望。后两者是人性中的动物性,是比想象逻辑思辨更古老的存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必须要贴附人性才得以流传。从立场的角度说,庄老墨更偏向庶民和个体的需求,而儒法更偏向统治者和国家整体的需求。墨家,在乱世中是寄托和依靠。在法家眼里或是和上位者的理念分庭抗礼时,就变得侠以武犯禁了。太平年代里,又多少人真心愿意日复一日的过清苦日子,更别说为理念抛去性命?善的标准太高,要么曲高和寡,要么就容易变成伪善的温床。作为战国时显学的墨家,最后剩得一缕残魂,寄在几千年的游侠文学里。庄子,依仗的是心与想象力的广大来抗衡现实的无奈,无论是几百年后的桃花源还是几千年后的虚拟实境, 都像是他玩剩下的。儒家虽然最终成为主流,可大量抱着横渠四句理想而最终被现实挫折的儒生们,也常常需要到道与释中寻求慰籍。自孔子孟子以降,儒家和诸侯们的对话都有违和感,类似于谋士心里想得是诗和远方/远古,却硬要包装成领导追求的KPI的尴尬。而最终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既有理想又有实绩的儒者,也常是对各家兼容并蓄那些,比如苏东坡,比如王阳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