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王阳明全集(权威版38卷+增补2卷 真正全集)》读后感_1700字

《王阳明全集(权威版38卷+增补2卷 真正全集)》读后感1700字

心外无物与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关系。

\心外无物\要结合\物外无心\,\心无内外\来看。

在《遗言录》里有这么一段对语。

董萝石以反求诸己为问。

先生曰:反求诸己者,先须扫去自己旧时许多缪妄劳攘圭角,守以谦虚,复其天之所以与我者,持此正念,久之,自然定静,遇事物之来,件件与他理会,无非是飬心之功,盖事外无心也。所以古人有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此正是合内外之学。

这里点明而事外无心,而阳明又说\心无体,以天地感之是非为体\\遗物理,吾心又有何物?\这其实表达是物外无心思想。

说心外无物,是因为当时人把\物与理\当成外在的,和本心无真切关系的东西了。

为了应对这种弊病,故说心外无物。其实实际上应该是\心无内外\,\万物一体\。

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微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

万物发窍最精微处是人之灵明,是说万物在人心之中呈现出来,意义得以发用。

无此人心灵明,那万物只是一片混沌,是人心打开了混沌,敞亮了天地,并不是说人心创造了万物,此时的心与物是共生共构关系,无心,物在何处?无物,心在何方?

心物未相遇,那只能是同归于寂,一相遇那便一时明白起来,物也明白,心也明白。

心外无物和\心无体,以天地感之是非为体。\是相资为用的关系。

心物的这种相互构成关系就是阳明所说的\一气流通\,一气流通是一种境域,心与物俱在此境域中流通着,故而阳明说\充塞天地的只此灵明\。\心无内外\。

又说\心即理\\良知即理\。因为\天地间流行着的无非此理(良知)“

这种一气流通的关系也可以\身心意知物\五者关系证明

阳明认为\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身”是“心”的发用外显处,而“心”则是“身”之视听言动的依据处,

因而他认为,“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灬只是一件。\

这时\身心意知物\五者同样得到一种统一,这\只是一件\也是在说一气流通的意思,它们五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关系,谁也无法分割,要是哪一天\意与物\的关系断了只能说明这人死了。

现在知道阳明建立的是一个境域式、流行式世界。

那知行合一就好理解了,意如果代表知,那身就是行,身意一气流通无法分割,知行自然也是无法分割的一气流通,它们天然的便是一体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本末一贯,不易分别先后。不是阳明非让他们合一。

而阳明为什么单拈出良知?

因为良知做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德性之知,认识天地的理性本源,要是失去这\明觉\,那也不算个人了,这是人最宝贵的东西。

而且阳明对它的定义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良知即是这口说,这身行\,

良知是对\身,心,意,物。\四者的统率调停,它本就是包含四者,统摄内外两界的,所以良知必须要\行\,它自身也天然的要求\行\,无行的话要\身\何用?

故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的另一种表述,知行合一又是\心外无物\\心即理\的自然延伸,四者都是在说一件事。

理解四者的关键就是,千万别把\身,心,意,知,物。\执定,觉得它们身是身,意是意,物是物,这是和一些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国哲学中也有)的思维一样,把这世界分成一块一块来研究,彼此的关系是堆积式的。

而阳明崇尚\大化流行\\一气贯通\(周易,庄子中也有此思想),不喜欢进行分割,彼此的关系是互构互透式的。

这两种思维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时间,用分割式看法就是一块一块的,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而贯通思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如河流,总是贯通着的,无法进行分割。

王阳明就是这样,他根本就没打算把世界分成心与物两部分,他只认为世界就是世界,精神,物质,俱是一气贯通的,无法进行分割。

阳明的目的就贯通内外,动静,有无,寂感,知行,理气,下学上达,未发已发,达到一个活生生的纯构成境域(生活世界),这境域一应由良知来统筹协调,故良知即道,即中,即诚,即理,即气,即易,即太虚,即天渊。


最终他就用这两个字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周易》之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全都统一了起来。

如此他才敢说\致知\二字是孔门正眼法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