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外语听与说,为什么你的大脑会慢半拍:双语者的自我提升手册(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104)》读后感_1200字

《外语听与说,为什么你的大脑会慢半拍:双语者的自我提升手册(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104)》读后感1200字

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说理论性很强的一本书…一翻开果然,开篇就是浓浓的学术风,原以为读不进去,谁知竟然看完了哈哈,以下是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对学好英语这件事信心大增,这本书不局限于英语,它的范围更广,扩展到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或多语言习得。书里指出一个科学观点,即人们最佳习得语言的时间是在孩童时期,更准确地说是在出生到三周岁这个时段,三岁以后,习得的语言基本定型。那么错过了这个时间,还能学好外语么?答案是可以的,作者还仔细分析了其中缘由,并指出孩童时期与后期所习得的外语,虽同是外语,但又有所差别。那么差别是什么呢?差别是孩子们是更多地是靠听和感受,依赖“直觉”来学习语言,他们不需要借助课本,以及总结的语法规则来学习,简言之,他们习得是直接的英语思维,而后期虽也能通过课程,学习语法等方法来掌握一门外语,但那属于间接的思维,如若想表达一个观点或想法,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分析演练,先想出中文,再转成英文,才能输出,如同转码一样。这是普遍性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外语达人或者长期处于外语环境中的人,也能练就英语思维。

第二,跨语言影响。这个最常见的例子便是中英文夹杂。这也许是许多语言学习者的痛,试想想说着外语却又夹杂着其他语言,颇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跨语言的影响也不全然是坏处,你可以通过较熟悉的语言来帮助自己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以法语和英语举例,法语的语法结构更加严谨,如果你掌握了法语后再去学习英语的语法就会觉得很简单。

第三,是我看这本书得到的一个新观点:

有些语言内容反而是年纪越大越好学。读到这里,我有点懵,这不是前后矛盾么?不过看到后面发现这个是有限制条件的,即当这些语言内容牵涉到复杂概念的表达或者是不同语境下语义的时候,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趋于成熟,则更易于理解这些概念。举个例子——被动句式,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加强的,开始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小红打了小明”可以变成“小明被小红打了”,必须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理解主被动的区分,而随着年龄增长则更容易理解。

第四,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介绍了背单词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把单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把单词运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它的词义。这的确是纠正了一个背单词的误区,因为许多人可能就是一手红宝书,一边摇头晃脑地背单词,今儿背,今天已忘记一大半了,等到明天,差不多全忘了(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作者也解释了缘由,引申出两个概念: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前者指含义概念类的记忆,后者指行为动作类的记忆。行为动作类记忆的时间和有效性更持久更强,好比你听了一大堆概念理论还不如一次实操来的记忆深刻,所以运用单词比死记硬背强太多。

总而言之,读起来不特别有趣,但读完会有收获的一本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