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味道之人民公社》读后感_1600字

《味道之人民公社》读后感1600字

采集:

1.人之所以定时吃饭,是为了要和其他人同桌进食。

2.每一次同桌进食,于我们而言,是一种重复确立社会地位和认识自己身份的仪式。

3.年夜饭就是一个认知自己身份的仪式,吃过这一顿,我们才能在新的一年做好父母或子女的本分。

4.分享,本是最神秘的一种状态。比方说看见河岸的树上栖息了几只越冬的白鹭,小孩会很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大叫:“快看!”为什么看见了有趣的东西也想叫妈妈看到呢?难道多了一个人帮眼,白鹭的数量会多几只?当然不,只是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所爱所关怀的人与自己同喜,让他也感到兴奋,或者让他见证我的兴奋。

5.然而人生在世,注定是个体。你的喜悦,再亲的亲人也难完全分享,你的伤痛,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体会得到。于是我们反过来更想向其他人靠近,明明知道亲身的经验是别人不能共享的,但还是希望那与人亲密的感觉可以消解一己的孤独。

6.我们如此讨厌排泄物,却又不能不排泄,所以只好将它们丢进日光照不见的角落,成为绝对的隐私。

7.于是我们知道每一种禁忌食物背后都是一套生物的分类法,是一整套宇宙的秩序。

8.味道这回事是讲时机讲位置的。你饿了,它充满诱惑,你饱了,它就让人生厌。食物放在餐具里,它是美味的,但它留在手上的痕迹,则使人感觉不爽,必欲除之而后快。

9.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未必让所有人变成素食者,可是那短暂的矛盾却教给了我们重要的一课:我们的生,靠的原是无数生灵的死。

10.当你们宰杀一只畜禽,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现在屠宰你的力量也将屠宰我,我同样也会被吞食,因为把你送到我手中的那一规律也将把我送到更强者的手中。”

11.你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这条食物链的关系:它们其实没死,它们只是成了我的一部分,而我活着,这一切食物、这一切生物,都在我的体内与我共同存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尘归尘、土归土,我的肉身也将变成大地的一部分,变成其他生物的食物,其他微生物、植物与动物的生命养料。自然如是循环,生与死的秘密,俱在普通的一顿饭里。

12.只要你经历过灾难,或者知道灾难幸存者的经历,你便能明白,人不止要靠粮食生存,还要靠有关粮食的言语活下去。

评论:

这本书其实算是一个随笔集,讲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的人文关怀。关于吃的逻辑和禁忌,吃与被吃者,吃的恐惧与偏见,吃的丰裕与贫困。道长的文字清新易懂,对吃背后的社会学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同桌共食是种确立社会地位的仪式;分享食物是为了消解个体的孤独;规定禁忌食物实际是一套生物的分类方法;素食的目的应该是让自己吃苦;屠宰动物时应该有的生命教育等等。有些观点蜻蜓点水,有的则讥诮深刻,更多的是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感慨至社会现象。

我最喜欢的是吃与被吃的那一章节,特别是那句“我们的生,靠的原是无数生灵的死”。我想到了前几天的一个新闻,说的是日本的一所学校开设了一个课程叫生命教育课。每个学生领到一颗专属于自己的鸡蛋,然后课程要求学生要精心呵护直到小鸡破壳,破壳后要像鸡妈妈一样照顾小鸡,让它们健康成长,当小鸡成长到足够成熟时老师会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宰杀并烹饪,每个同学吃下自己专属小鸡,课程才圆满结束。当我看到那些学生宰杀小鸡时的痛苦落泪以及他们在吃下鸡肉前的祈祷感恩时,内心深深的被震撼到了。因为知道生命的不易,知道生命的可爱与脆弱,我们才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感恩。当我们理所当然的去宰杀自然的生灵,又理所当然的去享用和浪费它们时,实际上是一种傲慢与自大,是对生命的极其不尊重。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不是让我们悲天悯人斋戒沐浴,而是一种对生命的起码尊重,感恩自然,感恩食物本身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人,珍惜粮食与蔬菜,用心去品味每一道食物。只有这样,食物的价值才能穿越时空,而我们人本身,也拥有了那么一点超乎工具理性的奥妙,一种我们叫做人性的东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