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6000字
浅读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一)
近日希望深读中国哲学,因此与时光社书友们一起发起对中国哲学的学习,第一步当然是通读哲学史,那么从胡适的哲学史大纲开始,还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在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总体性概览之后,下一步再对各流派进行深入攻读。闲言少叙,下面开始。
一、什么是哲学?
这个问题,就比较深了,古往今来,但凡是学哲学的,都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哲学这个词希腊文是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其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是个无限永恒的境界,只是神配享有,而我们人生有限,我们人,不可能有智慧,我们只能爱智慧和追求智慧”,这是西方哲学给出的较为普遍性的答案。
而胡适给出了他基于对中西方哲学了解后的答案:“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切要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根本的解决”,比如我们工作很辛苦,你会问怎么升职加薪,但哲学家就会继续问,升值加薪后要做什么?要买车买房,买车买房做什么?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何为美好的人生?幸福快乐的人生,怎么样是幸福和快乐?我觉得发自内心,精神上的永恒愉悦,就是幸福。这就叫做根本的解决,至于是否真的解决了,这不重要,要的是你有没有去思考这个根本的解决方案。那么有哪些切要的问题呢?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其实哲学,本质上就已经是囊括了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所有的思想,用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话就是“见天地(自然哲学、宇宙论、名学、知识论)、见众生(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见自己(人生哲学、宗教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不论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其实是无所谓哪门哪派的,研究的都是根本性问题,至于派别,只是后人对于其思想偏向作出的总结性区分而已,那为什么后来陆续分出了众多的学科?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一个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完全了解某一学科的某一方向,更何况全部?因此必须分开来,你研究数学,我研究文学、他研究经济学。那么众多学科又是如何分出来的呢?在我看来,可以这么浅薄地说一句,当一个知识方向,开始有了确定的答案,能够形成了自我完备的系统之后,就从哲学里分了出去。
那么回顾中国哲学史,根据胡适的梳理,可分为三个时代:
(一)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甲)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派,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得力于道家,性论折衷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更不用说了。
(乙)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名学、宗教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生面,别放光彩。这个时期的哲学,以印度系为主体。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质料,便是中国近世的哲学。
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为一尊。说到底,近世哲学基本也就是儒家了。
那么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从根本上就只是说的先秦的“诸子哲学”,为何?我想胡适应该是认为,中国哲学,从更为纯粹和狭隘的角度来看,说到底,就只是“诸子哲学”,后面宋明的理学心学,应该还是在“诸子哲学”的体系框架里,揉入了印度哲学的成果。下面,我们逐个剖析诸子哲学。
二、诸子哲学的产生背景
先秦诸子,为何百家争鸣?乃至于奠定了后世两千年中国思想?
我以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周朝在经历几百年的稳定格局之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旧有的生产关系(周制)再无法维系整个社会形态,社会结构趋于松散,众所周知,周朝时期,政治制度采用的是分封制,那么你就要问了,为什么之前分封制这么好用,而后期却不好用了?如前所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各国的军事技术、后勤保障水平得到了提升,作战的半径逐渐加大,以前刚刚到邻国边缘稍微打一打就得回家补给,现在却可以打到对方求饶为止,而资源的稀缺性存在,各地区之间必然陷入争夺资源的过程之中,这也就是春秋战国几百年动乱。
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生产力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旧制度不足以维系社会结构-缺乏新制度-无法重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混乱-通过战争争夺资源-社会结构愈发混乱-仍缺乏新制度-无法重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更加混乱,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是,周制已经落伍了,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制度(政治思想纲领),因此,处于当时的智者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停止这场人间浩劫(虽然在后世看来,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多么地令人向往,但中国人有句老话-宁做盛世狗,不做乱世人,生存与自由相比,生存优先级更高),唯有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制度,方为正道。因此,诸子百家兴起之。
老实讲,这本书囊括的内容太广,先秦诸子,若要彻底深读,每一个人思想,甚至于其中的一部著作,都足以玩味一生,但我们又真的没有如此多的一生可用于玩味,因此唯有做到浅尝辄止。个人愚见,胡适本身也只是浅解,而我们基于这本书之上,真的就只能是浅读了。
三、老子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方向,在胡适看来,就是彻底的反动,对现世的悲观,因此希望通过否定周制,甚至于破坏掉整个周制系统来达到目的。那什么是周制呢?简单的说,就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纲领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制度。为了把中国构造成一个大国,我们的祖先研发了一个强大的底层制度—宗法制。所谓宗法制,就是家国同构体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结构。宗法制确立之后,首先落实在嫡长子继承制上,确保了政治的高度稳定性。但是,这个解决方案是有漏洞的,所以,又发明了“官僚制”、“分封制”、“礼制”等一系列制度来进行补救。
1.老子学说的“反动性”
老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反动的。且看他的言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可以算是极端的反动了,政府当然是主张“有为”的,说白了,不管做得对不对,至少要做,否则政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老子主张放任无为,实在也是对当时政局的彻底失望,其实,他倒不是想要政府彻彻底底的什么都不干,而是因为你想干可以,首先你得有这个水平,如果没水平,不干要比乱干强。但当时的各地政府,就是典型胡乱作为,以致民不聊生。
但是话说回来,诸子百家的思想,既然起于时局混乱,必然是为时局所用,无论是儒法墨,或是看上去清心寡欲的道家,亦如此,我自己给诸子百家,乃至于后世的整个中国之哲学,下一个大胆而浅薄之定义,三个字—“帝王经”!。
当然,既然是哲学,必然不全然是政治哲学,更非全然是帝王经,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认为,它们的出发点在于为帝王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统治制度。我们读历史,都知道商鞅三见秦穆公,一见孝公,谈帝道治国,所谓帝道,便是黄老之学;二见孝公,谈王道治国,所谓王道,便是西周礼制;三见孝公,谈霸道治国所谓霸道,则是以法家为核心,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说白了就是道儒法。秦穆公采纳了法家的速成之法,短期大大地加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也正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成因,此为后话。
老子还主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就基本上是完全走极端,主张彻底地反古,回到炎黄、尧舜禹的蛮荒时代,不要知识,不要任何的所谓说出来的仁义道德,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生产力已经上来了,就好比当今社会,人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4g网络,你想让现如今这帮人回到夜晚点蜡烛数星星的时代,不用手机,不玩微信,基本是不可能的。有句话说得好,“发展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而不是指望退回到以前,从头再来,但说就真的再逆回去,那人类经过的这些岁月岂非毫无意义?难道就只是和动物一般,简简单单,活着就好?文明、岁月,都不再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是不赞同的。
2.老子的“天道”哲学
在老子之前,由于神话的沿袭,人们都把天看成和人一样是有意志、有知识、有喜怒哀乐、作威作福的主宰。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老子应该是彻底的唯物论者。
“仁”,做二解,一,仁慈、慈爱的意思,不仁即是没有仁慈;二,人的意思。不仁即是说天不是人,与人不是同类,它是没有意志和感情的。
但胡适认为,老子的这种否定天人同类的说法,是消极的天道论,何出此言呢?因为天人不同类了,那天地似乎也就是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个“死物”,一个纯无机的东西。但老子积极的天道论则是,在超出天地万物之物之外,假设了一个“道”,没错,老子哲学最核心的东西出来了,这是几乎无法言说的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但我这个人不喜欢说不清楚的事物,即便讲出来未必可言尽,但不讲,那就是在耍玄奥,对理解事物无益,无非只是能够让自己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而已。
道,是什么呢?它无形无声,无大无小,生于万物之前,行于万物之中,又是万物之本。道,没有专门的方向,只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三者之中的“法”是效法的意思,但后面的道法自然,则并非道去效法所谓“自然界”,而是说,道本身就只遵循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这里的自然,是一个动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纯粹的“自然界”的概念,中国人的思维之中,天地人是一体的,而不是把自然与人割裂开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之所以没有产生于中国(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脑子不好使,实在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单独地去研究所谓的“自然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切的一切,最终的一个目的,一定要回归到“人”这个主体之中来,回到现世之中由人组成的社会之中来。
3.老子思想的“无”
在胡适看来,老子的“无”,即是虚空。前面说到的“道”,过于虚幻,难以捉摸,无法想象,但是这个“无”,则颇具“道”的品质。所以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与无同是万物的母,可见道即是无,无即是道。胡适认为,古代早期,应是因名词不完备,说理不周密,用词困难。因此老子提出了一个“道”的观念,但因名词不完备,形容不出这个“道”究竟是怎样一个东西,故用那空空洞洞的虚空,来说那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说到“无”,你一定会想到佛家的“空”,二者之间有何区别?一点浅薄的理解,老子的“无”,指的是虚空,是空间中空无一物,是一个名词;但佛家的“空”,并非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泛指空空如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连空间本身都否定掉了,老子的“无”还有空间,空间里没有东西,只是虚空而已。
那么我们说说老子的无为,其实用现在的观点,看起来有点类似走彻底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要做好维护公民的合法产权等基本性工作,不要插手过多事务,其他事情,让市场来进行自我调节即可。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单在《老子》文本来看无为,其实带着浓厚的政治书册的气息:这种话首先不是对老百姓说的,而是对统治者说的;也不是让统治者什么也不做,而是让他们不要违背事物背身的发展规律来做事。
所谓无为,就是合乎道,就是顺其自然,跟着趋势走,顺着规律来。比如养生,生活有规律,不折腾,身体就好,政治这么搞,一样会好。规律的一大特性就是有惯性,东西小,惯性就小;东西大,惯性也大。养生和治国没有质的不同,却有量的不同;量不同,惯性就不一样。船小还好掉头,航空母舰就很难掉头,最好的操作方法就是顺应它那巨大的惯性,赛车可以漂移而航母不能。所以,从“无为”顺理成章地就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因循。这也就是司马谈说过的:“道家之术,理论基础是‘虚无’,实践方式是‘因循’,没有一定之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道家与其他诸子学派的一个本质差异:别人都是有具体招式的,道家却没有。比如儒家和法家,都属于典型的“以不变应万变”,自己那一套治国方略放之四海而皆准,道家却是“以无招胜有招”,只有寥寥的基本方法论而已,因循而不守旧。
也就是说,其他学派提出什么政治主张,都是目标导向型的,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政治目标,比如资本主义蓝图或者社会主义蓝图,而道家则是方法导向型的,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强调的只是方法。于是所谓“因循”,并不是因循守旧,不是对既有政策的一成不变,而是首先基于对这样一个道理的尊重,即“形势比人强”,于是乎顺势而动,就好比顺水行舟,水流向东则向东,水流向西则向西,水流向资本主义则资本主义,水流向社会主义则社会主义。如果具体到改革问题,从学理上看,因循之道并不否定改革,但要强调,即便是很坏的政策,在大环境里实行日久,难免有了巨大的惯性,而且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如果雷厉风行地断然刹车掉头,很可能会招致更大的麻烦。即便人心思变,掉头也要慎之又慎。
因此,我们虽然要搞改革,但只是为了救急,为政的大原则还是该以因循为主。(下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