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泥沼》读后感1200字
谈话的泥沼》有感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般让我感觉亲近,平和又有生命力的文字了。曾经年少之时,对于书籍与文字的包容性强,有太多无用而丰盛的激情与幻想,好奇心驱使我不断去挖掘不同类别的书籍,但是却不懂得甄别与鉴赏。只是一味沉溺文字语言所带来的快感,想象力的迸发,情节的跌宕起伏,美学的引诱与沉沦。那时的自己像是一头喂不饱的饕餮,一头扎进文字的盛宴里,大块咀嚼,管他似懂非懂,囫囵吞枣,酣畅淋漓。但是这样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全部吸收作家观点,自己没有理性的批判,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带入思维的沼泽里,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挣脱。后来才渐渐对文字充满警惕与挑剔。 木心的文字是真的让我喜欢。很早之前就爱上木心的真实,纯粹,坦荡与豁达。会讲真话,敢讲真话。貌似喜欢的作家都是这一类人,比如鲁迅,王小波,木心,现在还有陈丹青。陈丹青字里行间的姿态与口吻真的与木心相似。朴实沉稳,遒劲有力,姿态放得很平,没有把自己置于很高的位置,让人觉得轻松自在。 这本书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从书名入手吧。一看这个题目,就特别合我胃口。我一直深受谈话之害。我天然就有想要自我表现的欲望,好奇心非常重,经常被内心各种问题困扰,心里有隐约的线索,却不知如何阐述,就一直感到焦灼与惶恐。实在挠不住了,就拼命去书中找答案,发现有时能够与作者契合,那感觉真的令人欣喜若狂。可是有时候却不满足,想要听到不一样的见解。于是不断与周围人进行探索与对峙。以文字为桥梁,进行旷日持久的探讨。那可真的是耗费心神的一件事。前提是有好的对手。 这本书可以算了一本访谈录了吧。提问者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也就导致谈话泥沼的深浅不一了。一个深入细致的探索,往往需要一个好的问题的引诱。谈话是双方的游戏,需要对等的人才能承受,不然一切只能索然无味。也就只能逼得人敷衍搪塞。最后一节是丹青与安忆对于中国电视剧的漫谈,我觉得是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是两个独立的,实力相当的个体共同进行探索。相互批判,反驳,辩证,提问与解答。从电视剧引出小说与故事的差异,再从电视剧产生的原因联系到壁画,连环画与戏剧的关联与不同。你来我往,让人十分过瘾。 “ 倾听、接话、展开、反诘,委婉暗示、索性挑明、中道迂回、劈头道破……访谈理应是快乐的,访谈也是陷阱。人面对人,语言诱发语言,知性而恳切的对话本该引人聪明,而在历年卷入的采访中,我已渐渐沉入话语的泥潭。有趣的交谈已成奢望。确实是这样,有益的交谈,可遇不可求。我一直是提问题的人,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真的很少听到让我欣喜若狂,醍醐灌顶的回答。大部分的回答,要么是答非所问,要么就是敷衍了事,再要么就是触到一个点,不深,让你兴奋一下又索然无味。于是,现在我会隐匿问题,实在憋不住了,就故意抛出去,然后再自己慢慢圆回来。循环往复,乐于其中。